圭多‧雷尼描繪的聖母:忠於西方藝術傳統

文/Lorraine Ferrier 林溪 譯
《聖母無染原罪》局部,圭多‧雷尼(Guido Reni)於1627年創作,油彩、畫布。105.5 x 73英寸。維多‧瑋柏紀念基金會,1959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85
【字號】    

17世紀意大利畫家圭多雷尼(Guido Reni)的作品《聖母無染原罪》(Immaculate Conception,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散發著神聖美麗、純潔和光芒,聖母的一顰一笑都透露出她最虔誠的心。她微微仰頭,虔誠地凝視著上帝,雙手輕輕合十,做出祈禱的姿態。看著畫作,你彷彿可以聽見天使吟唱的讚美樂音,飄揚於雲層之間。

令人讚歎的金色聖光(象徵陽光)籠罩整個畫面,聖母站在一輪新月上,頭上盤旋著12顆星星的光環(代表12門徒)。雷尼以太陽、月亮與光環作為標示,指引天主教徒聯想到聖經《啟示錄》12:1。

《聖母無染原罪》,圭多‧雷尼(Guido Reni)於1627年創作,油彩、畫布。105.5 x 73英寸。維多‧瑋柏紀念基金會,1959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雷尼的畫作完美地展現他對傳統藝術的堅持。舉例而言,聖母的站姿採用「對立式平衡」(contrapposto,將重心集中在其中一隻腳的姿態),這種站姿最早能追溯至古希臘。同時,整個場景中理想化的優美人物,看來和100年前出現在拉婓爾工作室的畫作並無二致。

九歲時,雷尼在意大利波隆那(他的出生地)跟隨弗蘭明畫家丹尼士‧卡維特(Denis Calvaert)展開他的第一份學徒生涯。20歲時,雷尼進入當時波隆那最好的畫家盧多維科‧卡拉奇(Ludovico Carracci)領導的學院,在那裡,他學習到精妙的繪畫技巧。1601到1614年間,雷尼在羅馬工作,並於這段時間完成了他最為人頌讚的天花板壁畫《奧羅拉》(Aurora),生動地描繪了奧羅拉(古羅馬的黎明女神)帶領著阿波羅(太陽神),搭乘馬匹拉著的戰車橫跨天際、越過太陽。

雷尼多數作品皆以風格甜美、理想化人物線條以及柔和色彩著稱。在《聖母無染原罪》中,他在金色背景上使用了粉紅和藍色照亮聖母,使得聖母的藍色(象徵純潔與童貞)長袍顯得格外突出。這幅畫與雷尼的其它作品有著鮮明對比,因為曾有一段時期,他像卡拉瓦喬那樣作畫,人物情緒豐富、光影極度強烈——此技巧稱為「明暗對照法(chiaroscuro)」。然而雷尼很快地找回屬於他的繪畫方式,更加古典與優雅,這也成了他作品的特點。1619年,卡拉奇(Carracci)逝世,雷尼躍升為當時波隆那最偉大的畫家,同時也是17世紀最有名的畫家。在他的繪畫生涯中,他訓練了二百多位藝術家,並將他的工作室畫作送往歐洲各地。

根據巴洛克畫家、自傳作家喬瓦尼巴蒂斯塔帕塞里(Giovanni Battista Passeri)的著作《1641至1673年間,在羅馬工作的畫家、雕塑家與建築家的生平(Lives of the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Who Practiced in Rome, and Died Between 1641 and 1673.)》所稱,雷尼是有史以來最高貴,也是最權威的畫家,這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意見,更是獲得普遍認同的想法。《牛津藝術辭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Art)》亦提到,雷尼的衣著總是很新潮、昂貴、且走在流行尖端;但他為人謙遜,不喜歡髒話與低下的流行用語。

雷尼的畫作也影響了西班牙畫家胡塞佩(Jusepe de Ribera)與巴托洛梅(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巴托洛梅的《埃斯科里亞爾的聖母》(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 of El Escorial)現藏於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Prado Museum),這幅畫與雷尼的聖母有著極大相似性。雷尼的畫作同時啟發了法國藝術家,像是創立法國繪畫學院的厄斯塔什蘇爾(Eustache Le Sueur),以及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家夏爾布朗(Charles Le Brun)。

根據《牛津藝術辭典》記載,某些18世紀與19世紀早期的藝術評論家,稱讚雷尼的成就僅次於拉婓爾;德國藝術史學者和考古學家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將雷尼與古希臘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列斯(Praxiteles)並列。英國肖像畫家和王室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院長約書亞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更認為雷尼對美的詮釋「超越了任何畫家」。

透過雷尼的藝術創作,我們可以追溯西方藝術的脈絡,從古代到文藝復興,再到19世紀,直至如今的具象藝術。

原文:Staying True to Western Art Traditions: Guido Reni’s ‘Immaculate Concept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關注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和工藝師,如何在他們的作品中傳達出美和傳統價值觀。希望能為稀有而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發聲,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