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龙文鞭影》四支(33):颜狂莫及 山器难知
颜延之的狂妄无人能及,山涛的器量恢宏难知。
《龙文鞭影》四支(32):康侯训侄 良弼课儿
胡安国训导侄儿移其性情,把他关在空阁内读书;余良弼作诗勉励儿子珍惜光阴,努力向学。
《龙文鞭影》四支(31):韩琦焚疏 贾岛祭诗
韩琦不焚烧进谏的奏章,贾岛以酒肉祭奠诗作。
《龙文鞭影》四支(30):唐举善相 扁鹊名医
战国时的唐举擅长看相;扁鹊为名医,医术精湛。
《龙文鞭影》四支(29):刘公殿虎 庄子涂龟
刘安世常在殿堂上直言劝谏皇上,毫不畏惧,人称“殿上虎”。庄子推辞楚王的礼聘,自喻宁愿当污泥中的活乌龟。
《龙文鞭影》四支(28)韩康卖药 周术茹芝
韩康借卖药隐姓埋名,周术隐居商山采紫芝为食。
《龙文鞭影》四支(27):毓会窃饮 谌纪成糜
钟毓、钟会偷喝药酒,陈谌、陈纪蒸饭成粥。
《龙文鞭影》四支(26):紫芝眉宇 思曼风姿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传》记载:元德秀,为人诚恳厚实。父亲早逝,由母亲含辛茹苦养大成人,因此事母至孝。长大后,元德秀考中进士,他不忍心离开年迈的母亲,于是自己背着母亲一起到京师。后来母亲去世,元德秀在墓旁盖了间简陋的草庐,为母亲守丧三年。守丧期间,三餐都是粗茶淡饭,不加盐酪,简陋的屋子里,连一个可以靠垫的席子都没有。
《龙文鞭影》四支(25):祖莹称圣 潘岳诚奇
《魏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七十》记载:祖莹,从小就很聪明,八岁时能背诵《诗经》和《尚书》,十二岁成为太学生,并被老师选为“讲生徒” ,为其它学生讲授《尚书》,被称为“圣小儿” 。
《龙文鞭影》四支(24):枚皋敏捷 司马淹迟
枚皋和司马相如都是西汉的辞赋家。枚皋以下笔敏捷知名,作赋多戏谑,受诏作赋短时间就能完成,故所作颇多,但词句常有瑕疵。而司马相如写作慢,但他作的赋,当时的人都称赞典雅而富丽。
《龙文鞭影》四支(23):隐之卖犬 井伯烹雌
吴隐之有清高的节操,虽然家中没有一点存粮,也不贪取非分之物。任晋陵太守时,在职清廉俭朴,妻子也自己去背柴回来煮饭。后吴隐之升迁御史中丞、左将军,虽位居高官显职,俸禄赏赐都分给同宗族的人,而自己依然如同穷人一样辛勤劳苦。
《龙文鞭影》四支(22)钱昆嗜蟹 崔谌乞糜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宋朝建国之初,为了惩戒藩镇的弊端,开始在各州设置通判,通判不是知州的副官,也不是知州的下属,所以常常和知州争权,通判的理由通常是:“朝廷派我来监督你的。”因此,州郡长官跟通判往往不和。从前,有一个人名叫钱昆,世代都是余杭人,曾担任少卿,非常喜欢吃螃蟹。钱昆曾要求外放为州官,有人问他希望到哪里任职?他回答说:“只要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可以了。”苏东坡有诗咏叹云:“欲问君王乞符竹,但忧无蟹有监州。”
《龙文鞭影》四支(21)韩子孤愤 梁鸿五噫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战国人,是韩国的公子,善于著书立说,但有口吃的毛病,与李斯同受业于儒学大师荀子门下,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
《龙文鞭影》四支(20):阮籍青眼 马良白眉
阮籍身处魏晋之际,原本有救助世人的志向,但天下纷乱,知名人士少有能保全性命的,阮籍因此不参与世间人事,经常喝酒畅饮。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晋武帝)提亲,让阮籍的女儿嫁给他,阮籍连续大醉六十天,司马昭无法与之交谈,只好作罢。有一回,官员说有儿子杀了母亲的,阮籍说:“哼!杀父才可以,竟然还杀母啊!”在座的人责怪他失言。司马昭说:“杀父是天下罪大恶极之事,你怎么认为可以呢?”阮籍说:“禽兽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父是禽兽这类的人,杀母则禽兽不如了。”众人心悦诚服。
《龙文鞭影》四支(19):乘风宗悫 立雪杨时
宗悫的叔父宗炳品行清高,但不愿做官。宗悫年少时,宗炳问他的志向,宗悫说:“愿乘长风(大风)破万里浪。”宗炳说:“你若没有大富大贵,也将会光耀门楣呀!”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时,当晚就被强盗打劫,才十四岁的宗悫挺身而出对抗盗贼,让十几个盗贼四下溃散,不得进屋。
《龙文鞭影》四支(18):董昭救蚁 毛宝放龟
南朝刘宋时,东阳无疑所撰写的《齐谐记》中记载,三国时魏国当阳县人董昭之,一日,乘船过钱塘江,船行至水中央,见到一枝短芦苇上有一只大蚂蚁惊惶的来回奔跑,怕被淹死。董昭之心生怜悯,用绳子套住芦苇,拖引到岸边,蚂蚁沿着绳子爬上岸。这天夜里,他梦见一个身穿黑衣的人,带着百来个人,来向他道谢说:“我是蚁王,不慎掉入江中,承蒙您的救助,为感谢您的救命之恩,日后如果有急难,可以告诉我,当尽棉薄之力。”
《龙文鞭影》四支(17):程颐传易 觉范论诗
程颐与其兄程颢(明道先生)同受业于学者周敦颐(被尊为理学始祖),二程学说理论相近,后人集二人学说编成《二程全书》,称其学派为“洛学”。
《龙文鞭影》四支(16):杜畿国士 郭泰人师
东汉末年,杜畿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遇天下纷乱(董卓之乱),弃官避难荆州,汉献帝建安年间才回来。《傅子》记载,杜畿从荆州回来,到许昌(今属河南)见到侍中耿纪,两人整夜长谈。尚书令荀彧(yù,ㄩˋ)住在耿纪隔壁,夜间听到杜畿之言,感到惊异,天亮派人告诉耿纪:“有才能优秀的国士却不推荐,你如何位居侍中之位呢?”等见到杜畿,荀彧相知有如旧识老友,于是向朝廷推荐他。
《龙文鞭影》四支(15):周兄无慧 济叔不痴
晋国大夫栾书、中行偃派人杀了晋厉公,迎立十四岁的孙周为国君。大夫们在清原迎接时,孙周说:“我本来不希望回来做国君,虽然事已至此,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你们责求国君,使他献出生命,立为国君却不听从国君的命令,又何必要国君?那么两三个人要用我在今天,不用我也在今天。共同顺从国君,才是神所福佑的啊!”
《龙文鞭影》四支(14):会书张旭 善画王维
张旭,是盛唐时的书法家。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将他与李白、贺知章等人称为酒中八仙。张旭非常喜欢喝酒,酒醉之后常常狂啸奔走,趁着酒意挥毫作书,或者用头发蘸墨汁书写,世称“张颠”。他的书法奇形怪状,连绵回绕,粗细对比夸张,狂妄奔放,变化莫测,世称“狂草”。文宗皇帝下诏书称裴文舞剑、李白的诗歌与张旭草书并称为三绝。
【曾国藩·乱世自警】风烛燃尽 余辉仍在
同治九年,曾国藩迈过了六十岁的门槛,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这三年他也没让自己闲下来,仍旧奉旨办差,清理文件,会见外国使臣,并处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阅这三年他的日记,给人最大的感触是,他认真地度过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梦到巨蟒降落;他死后,金陵涌现火光异象。生前身后皆有奇异,皆伴瑞兆荣光。
被遗忘的礼仪艺术:蕴含神性智慧的正确行为
礼仪有其神圣的智慧。它是一种文明的艺术形式,跨越文化和时代,造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实践,可以防止我们偏离变成无知粗鲁的凡人,并使我们的意识更接近这个物质世界之外的领域。
【曾国藩·乱世自警】治身以“不药”为药
他在书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观点,诸如治身以不药为药,养生要诀“惩忿窒欲”“觉有病时,断不可吃药”“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举了一些实例,提醒弟弟们保身之道不在于服药多少,而在于修身养德。
【曾国藩·乱世自警】富贵时戒骄惰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入仕,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他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此时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员。家族中不仅曾国藩大权在握,他的弟弟们也相继建功立业,为保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行事仍旧格外谨慎。对待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导,要戒掉骄、奢、佚(淫逸)。
【曾国藩·乱世自警】纳妾风波
同治八年(1869年),曾国藩五十九岁。宦海涛浪载着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国藩宛如扁舟上的钓客,独自迎着风浪,沉默地看着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为大清力挽狂澜,他倾尽了心力。为国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项都耗尽了他智慧的极限。他的家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在每一个领域协助他树起了丰碑。然而,就在这一年他的一封家书,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子曾纪泽“违逆”父命,发起了全家总动员,千里迢迢去找曾国藩。
【曾国藩·乱世自警】悔字如春 贞字配冬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国荃写信请求兄长训示,让曾国藩给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议。因为这一年,曾国荃诸事不顺,剿贼无功被摘去了顶戴,并托病以请假开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职务,他心里着实难堪。
【曾国藩·乱世自警】功名诽谤如浮云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发生瘟疫。染疫的军民大量死亡,尸体顺着河流漂浮而下。由于尸臭弥漫,凡是闻到秽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国藩看着河中堆积的尸体,大叹:“诚宇宙之大劫,军行之奇苦也。”意思是这情况真是宇宙天地间的大劫难,行军打仗遇到的奇苦!
【曾国藩·乱世自警】花未全开月未圆
清军常年与太平军战争,导致百姓饥馑,民不安生。面对人间疾苦,曾国藩除了伤叹,别无选择。他不是圣人,只是朝廷的钦差大臣。当战局扭转,清军接连反败为胜,曾国藩总督的军队所到之处,面对黎民涂炭,他无法再袖手旁观,置若罔闻。于是在辖区发放米票,赈济百姓。百姓凭米票换取救济粮。然而当米票回收后,曾国藩发现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张假票。在如此艰难的时局下,地方官员竟敢公开造假,与民夺利。他直叹:“人心之坏,殊可痛恨。”
【曾国藩·乱世自警】“人满天刮平”
同治元年(1862年),正值乱世之秋。朝廷对内忙着剿匪,对外屈膝签订辱国条约。曾国藩在宦海浮沉愈久,愈渴望家族平安。
【曾国藩·乱世自警】与众不同的财富观
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人想着赶紧捞钱,趁着还在权位,为子孙多办家产。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一个封侯爵,一个封伯爵,在当朝风光无限,家门显赫。然而在钱财问题上,曾国藩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
    共有约 150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