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
说“见金夫,不有躬”这样的女人不能娶,那么这样的孩子也难教育好......
今天讲这蒙卦,我们大家就都是“吉”。有的老教师要娶儿媳妇了,您听了蒙卦就会大“吉”啊,因为“纳妇,吉”。那么娶儿媳妇为什么“吉”呢?它跟前边对应起来,包蒙,我们家小孩不懂事,那么新媳妇儿进家了呢?也要包容这新媳妇儿,有好多不懂,不知道。
蒙卦里说的“利用刑人”这句话就是孩子我们得管,这个刑是刑法,当然说刑法这个词就有点严重了,实际上是利用约束、规章、制度,说白了,你得管这孩子。
这是算卦,我们换到学习上,这孩子也是这样,他不懂,你告诉他了,他不听你的就不好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个从教育的角度,就是说这个求学的人他要有诚心,古人说:“欲修其心,先诚其意”,在古代还有这样的说法:“礼,闻来学,未闻往教也”,就说学习啊,你是来求教,不是他主动教你,强迫说“你得学啊”,可现在经常是这样。
那么作为孩子就要学东西,是不是他就得求你老师来学:“老师,您教我点好东西吧!”应该是这样!现在都变得家长给报一个班,可这孩子喜欢弹钢琴吗?实际上他就是为父母在学。“匪我求童蒙”这句话多好,而现在我们家长都在求孩子,应该“童蒙求我”!
B>作者:童欣
《学记》里有一句话:“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建立一个国家,统治老百姓,第一重要的就是教学、教化。大家看,对于一个人、一个单来讲位,“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我们作为领导如果要改变一个国家的风气,改变一个单位的风气,都要通过教育、教学。我们从《周易》的卦序来说,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易经》蒙卦体现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1)
《易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古人称为群经之首。今天要讲的这个蒙卦就一百多字,就把教育的问题都说清了,这就是古人的智慧。
1995年,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出版了《EQ》一书,其中明确提出了情商所包含的五种能力,即:自我情绪觉察能力;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也可以简要的称为:自知,自励,自制,感受他人以及人际。这就是著名的情商理论。
(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私塾教育,让孩子学习《三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书籍。中国在“孟母堂”被叫停后,现代私塾仍在民间悄然盛行。而社会上对这个“体制”外的“另类”教育争论很大。
尊崇道义 扬善明德
熹字元晦,号晦庵、考亭先生,南宋时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人。十九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力主抗金,恤民省赋,不畏权贵。他学识渊博,对儒学、史学、文学、佛学、道学等都有研究,著作颇丰,以弘扬道统思想为己任,强化“三纲五常”,一生热心于教育,无论身在何地都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是孔子、孟子以来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世称朱子。
古代教育是君子之道。以奠定人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和基本的辨别正邪、善恶及礼仪为根本,造就的是以人为本的有正常人情感和理性的群体,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造就有着高贵品质和志向的正人君子之修身、齐家、平天下者。
闽南语有句俗谚“洗面洗耳空,扫地扫壁角”,意思是说做事要有认真与负责的态度。草率地洗脸,洗过“表面”后,很可能就没有清洗耳朵;而用同样的心态扫地,也是“大概”扫过之后,常常会忽略了不起眼的角落。洗耳朵、扫壁角,说的不只是勤与懒的问题,也关乎一个人做事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分为民办和官办,或称公学、私学。民办主要是指私塾,一些落第秀才,开科讲学、授课教徒。兴办教育成为读书人的一条重要出路,既解决生计,又培养人才,更促进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主要就是儒家教育。孔子杏坛讲学,门徒三千,开创儒家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国家之治乱系乎“人”,人才者,国民之本;学校者,人才之本;兴学所以安国而长民也。因此之故,孟子曰:“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果能如此,那么,一国之事无不举,境内之民得安宁!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神有意造就的半神文化,当然,攸关生民社稷的教育更是重点演绎的环节。
清代的教育制度,完全采取明朝的办法,学校和科举相辅而行。在京畿有“国子监”、“宗学”、“旗学”。“国子监”的性质,一方面是国家最高的学校行政机关,一方面为大学生读书的处所。
明代于府、州、县学之外,又有“社学”。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正月,诏天下立“社学”,并在诏中说:“今京师及郡县皆有学,而乡社之民未睹教化,有司其更置‘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子弟,导民善俗,称朕意焉。”
南、北两宋的学校教育,不管京畿或地方,各校设立的先后,教材的内容,运作的情形,和教职员、学生名额,都不一致,且每易一君主或换一派阁员也屡有变更。
五代十国,那是唐末至宋初的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在这段期间里,虽出现了五个自命继承大统,但却无力控制全局的朝代。同时在这五个中原王朝力所不及之处,则有十余个地方势力先后据地为王,这是“五代十国”名称的由来,也简称五代。
《通鉴纲目》: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设置“进士科”,策试诸士,这样一来,奠立了科举取士的基础,开导唐代科举制度的先河。因此,科举制度,隋开其端,至唐而备。
自此以后,北方承平将近八十年,不仅国学、乡学都比较南朝为完备,即私人讲学的风气,也是盛极一时。这个时候,正当南朝梁武帝提倡学校教育的时候,介于五、六世纪之间,我们若是统观南北朝的教育,要算这个时期为最发达。
汉代时,国家教育虽较前代发达,而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很盛行,儿童和青年所受的教育,多半付托在“私塾”(私人讲学授徒之所)里面。“私塾”似乎也有两级,而低级的特称“书馆”。“私塾”的势力有时且凌驾官立学校之上,而地方父母官所设立的学校,时兴时废,若有若无,反而无足轻重了。
学校之制,以三代最为完备。家有塾、党有庠(音翔)、术有序、国有学。孟子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学”是大学,“校”、“序”、“庠”都是民间的小学。孟子又说:“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庠者,养也。”这是行“乡射”和“乡饮酒礼”的地方,使人民看了,都要受到感化的。
一国行政的良窳,全看用人的得当与否;而用人的标准,则舍公平的考试制度以外,再没有更好、更有效的方法了。其实,以现在的思维模式推究起来,先秦时期当时举行考试的作用,多为了巩固与维护自家城邦的君权,多方延揽、起用有德、有才的能人异士辅佐国政,以达到称霸诸侯的目的,而对于作育英才的真正目标,反倒置之不问,因此学校教育并没发挥真正的功效。
梁武帝萧衍一向崇尚儒学,深感于两汉任用的都是信奉雅道之饱学之士,故能树立名节德行有成,故决定成立一专责机构,来培养人才,遂设置五经博士。
古人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如何?我们通常都有一种刻版印象,觉得古人对小孩的教育方式很“八股”,但其实不尽然。
骄慢的习惯已经养成,这时候大人才来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长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长反而会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长大成人,终是德行不好。
家长对子女如果一味溺爱而不懂得去教诲,恰恰是害了孩子。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