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三

鸞翔鳳翥,曠古書聖─王羲之(上)

玉觀
font print 人氣: 72
【字號】    
   標籤: tags:

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書法的演進,最早可溯至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周朝金文(鐘鼎文)。到秦漢時期,書法才逐漸趨於成熟。魏晉六朝是各種書法交相發展的時期,而風格嚴整古樸的秦篆漢隸,也在此時期轉為秀勁飄逸的真、行、草、楷書字體。至隋唐時,篆、隸、草、行、楷書各體兼備。

在書法發展史上,出現不少大書法家,如三國魏鐘繇,他的作品古樸自然,所開創的楷書成為後世最常用、最基本的書體。而將行書、草書發展成熟且臻於登峰造極者首推東晉王羲之,他與鐘繇並稱「鐘王」。

生平與書法成就

王羲之,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後南遷為會稽人。因曾為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在精研鐘繇、張芝書體的基礎上,大膽變革,所寫的草隸,冠絕古今,是書法史上的繼往開來者。他的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後人尊稱他為「書聖」。

王羲之來自琅邪王氏家族,是晉朝的世家大族。書法是琅邪世族的家傳藝術,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從伯王敦、王導,叔父王廙,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書法名家。

王羲之除受家學薰陶外,早年拜師衛夫人,而衛夫人則師承鐘繇。王羲之聰敏勤奮,在名師指導下,書藝大長。王羲之的伯父王導對他讚譽不絕,還將自己隨身攜帶的鐘繇《宣示表》真跡贈給他。王羲之如獲至寶,雖未能完全領會鐘繇書法中的奧妙,但他勤臨摩,進步神速。

王羲之十三歲時,當時任司馬睿右長史的周顗宴客,王羲之隨叔父赴宴。羲之輩分小,自然敬陪末座。筵席上有一道洛陽名菜「牛心炙」,當吃這道菜時,主人必須先敬席上最重要的客人。滿堂賓客看到周顗竟把菜送給末座的少年,都驚奇不已。在眾人追問之下,方知受此殊榮的是王曠的兒子王羲之。從此,王羲之遠近聞名。

王羲之熱衷書法,總是廢寢忘食苦練習字。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不辭辛勞尋找與拓印歷代碑刻,因而累積大量的書法資料。他還在家中的書房、院子、大門邊等各處,擺好桌椅,上面放著筆、紙、硯、墨,一有好的字體構想,隨即下筆書寫。由於不斷的勤學苦練,他的書法造詣才能達爐火純青的地步,而作品也被千古傳頌,流傳至今。

王羲之約在晉明帝太寧三年出仕,任職秘書郎,開始他的仕宦生涯。他先後任臨川太守、征西幕府參軍、江州刺史、護軍將軍、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等職。到永和十一年,王羲之為會稽內史,因與當時上司揚州刺史王述不合,於是稱病去職,率子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

他在三十年從政生涯中,無論是在朝為官,或是出使外任,他都親理政事,愛國憂民,竭力改革積弊。辭官歸隱後,他優游山林,但仍深以國事為念。

王羲之有七子,都有書名,以獻之成就最大,人稱「小聖」,與王羲之合稱「二王」。晉穆帝升平五年,王羲之因病辭世,享年五十九歲,其子遵其遺囑,辭謝朝廷「金紫光祿大夫」的封贈。

我們現在所見的王羲之書法作品大都是唐人精摹本,真跡已難見。《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被宋代米芾奉為「天下第一行書」。《快雪時晴帖》是他寫給住在山陰的朋友張侯的信,清高宗將此帖與王羲子的兒子獻之的《中秋帖》、其族侄王珣的《伯遠帖》,一起珍藏在紫禁城養心殿,稱為「三希堂」。

此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則是將王羲之三封短札合裱,內有行書、草書,字體多變化、十分生動靈巧。其它還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喪亂帖》等等,都是書法中的極品佳作。

晉後有許多書法名家,或臨摩王羲之書作,或承其筆法而自成一家,如南朝陳高僧智永,唐朝虞世南、歐陽修、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五代楊凝式,宋朝蘇軾、黃庭堅、米芾等,元朝趙孟頫、鮮于樞等,明朝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等。由此可見,王羲之的書法對後世影響非常重大。

此外,從唐朝開始,王羲之的書作隨著中日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日本書法藝術也有深遠的影響,到現在仍受日人重視,研究學習者不斷。

歷代帝王中,最早重視王羲之書法的是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法為︰「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其次是唐太宗,他特別推崇王羲之書法,並把書法列入科舉考試內容,因而將唐朝書法藝術推向輝煌的頂峰。唐太宗還親自在《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稱其︰「詳察古今,精研篆隸,盡善盡美,其惟逸少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鐘繇從小就喜歡書法,十一、二歲年紀輕輕就隨著老師到山東抱犢山臨摹秦、漢摩崖石刻,長大後對書法的喜好程度更是只能用「癡」來形容.........
  • 衛夫人書法師承鍾繇,善長隸書楷書。由於衛夫人並無留下任何書法作品讓人參照,我們只能從兩段唐人的書評中想像魏夫人的書法風貌:其一是韋續在《墨藪》中稱讚魏夫人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