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與疾病關係淺談

鄭欣
font print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節氣的更替均可反映氣候的變化差異,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也有不同的反映。

立春前後,是生物激素變化最旺盛的時期,人們過敏性疾病增多,皮膚容易發癢或出現濕疹,鼻炎患者病情加重;人體內血液循環旺盛,易於上火,血壓升高,痔瘡患者容易發生出血。谷雨到端陽節是陽氣越來越旺盛時期,人體頭、胸部血流上衝,不少人會出現心悸、眩暈等症狀。小滿、芒種到夏至期間,多是梅雨季節,乾燥性皮膚病患者症狀有所改善,濕性皮膚病和風濕熱、久治不愈的神經痛患者的病情多數加重。小暑、大暑到處署,氣候轉熱,腹瀉和痢疾、腸胃病等增多,有的人因炎熱而中暑。白露到秋分期間,早晚溫差變化大,易引起鼻炎及哮喘。秋季,鼻炎往往會轉為哮喘病狀。寒露、霜降到立冬期間氣候逐漸下降,哮喘會越來越重、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痔瘡患者也較前加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接近立春時瘙癢症狀又會加重。

氣候變化與人們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人們如能掌握氣候變化規律,主動調節自身,對增進健康是大有益處,這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是宇宙中的產物,那麼就要受宇宙特性在人類這一層的表現的制約。氣候變化規律也是宇宙運行規律的一方面表現。人類只有符合宇宙特性,更好地適應宇宙運行規律,才能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0起,每15為一節,每月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全年分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以後合稱為節氣。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