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降溫下 為何美國人仍覺得食品價格高

人氣 157

【大紀元2024年07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吳畏編譯報導)拉塔莎‧華納(Latasha Warner)是一位典型的美國婦女,正在竭盡所能降低食品購買成本。她不再去餐廳用餐,也不買名牌產品,只買打折肉品。而且,還要去那些在郊區的更大、更實惠的連鎖店購物。她表示,儘管一次花200美元購買食品,但這些還不足以讓她、丈夫和兩個孩子維持一週的生活。

《今日美國》報導,華納女士住在肯塔基州,她有一份工作,每小時賺17.54美元,在這種高通脹的時代,她的收入不足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她說,購買食物用了薪水的一半左右,使得她無法負擔其它費用,從汽車維修到度假等。

「一顆生菜要2.50美元,誰能買得起?」她說。

根據白宮最近的一份報告,食品價格自2022年達到高峰以來已大幅降溫,再加上工資上漲和部分類別商品價格的下跌,這意味著食品的高通脹對美國人的影響會「逐漸減少」。

儘管價格漲幅有所降溫,但調查顯示消費者仍在努力適應當今食品的高價格。

密歇根大學消費者調查主任Joanne Hsu表示:「消費者仍然非常關注高物價,有相當高比例的人持續告訴我們,高物價正在侵蝕他們的生活品質。」「高物價將繼續影響很多人的生活。」

食品的通貨膨脹率是多少?

根據勞工部的數據,2023年5月至2024年5月期間食品價格上漲1%,低於前12個月5.8%漲幅。

5月的數據也顯示,在過去一年薪資成長4.1%,超過了通脹。白宮報告表示,普通員工需要大約3.6個工作小時才能購買一週的食品,與2019年所需的工作時間相同。

對消費者來說還有更多好消息:聯邦數據顯示某些食品價格正在下降。例如,蘋果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13%以上,而火腿價格下降6%。白宮也指出,包括阿爾迪(Aldi)、塔吉特百貨(Target)和沃爾瑪在內的一些零售商正在大幅降價,但最新的實際數據並未反映這一點。

阿爾迪食品連鎖店美國總裁戴夫‧里納爾多(Dave Rinaldo)上個月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雖然越來越多的專家警告,高通脹將持續存在,我們現在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在已經很低的價格上進一步打折了。」

36歲的布里奇特‧基納(Bridget Keener)是一位專注於食品的網紅,她一直密切關注食品的價格,她發現近幾個月來物價有所回落。

自2017年以來,她的目標是每月以大約300美元或更少的錢餵飽四口之家,並將任何省下來的錢用於下個月的購物。在Facebook上,有近90,000人在她的群組「Frantic Frugal Mom」裡,關注基納女士的食品、膳食計劃等。

基納女士表示,她透過靈活地替換、在多家商店購物、安排購物時間以便更好地找到降價食品,並及時把購買的食品放入冷凍箱,這樣可以減少潛在的食物浪費,從而能夠維持預算。她還實行「反向膳食計劃」,即購物時尋找優惠,然後根據購買情況制定膳食計劃。

與2019年相比,食品的價格上漲約25%,近年來的高通脹仍讓許多消費者記憶猶新。

「那些回顧疫情前物價的人是最沮喪的人。」Hsu說,「那些以一兩年前的物價為參照的人們經常會告訴我們,「『情況沒有以前那麼糟糕,也沒有那麼痛苦了。』」

不是每個人的薪資漲幅都能趕上通貨膨脹,低收入美國人往往更容易受到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美國勞工部2022年的數據顯示,食品開銷占收入分配底層五分之一的人口支出的11%,而一般美國人支出的比例為8%。

消費者更關注食品價格上漲

自疫情爆發以來,物價上漲已經沉重地、全面地打擊了各類消費者,住房成本升高了,汽車成本也升高,保險成本也在升高。但當被問及過去一年哪項支出成長最多時,普渡大學食品需求分析與永續性中心調查的56%消費者指出是​​食品,即使政府官方數據並非如此。

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農業經濟學教授約瑟夫‧巴拉格塔斯(Joseph Balagtas)表示,雖然保險、住房和兒童保育等其它支出的增長速度更快,但消費者往往會更注意到食品價格上漲,因為人們會頻繁購買食品。

密歇根大學消費者調查的結果表明,消費者注意到自2022年以來通脹有所緩和,但仍然對高物價感到沮喪。據該研究中心表示,6月的一份初步報告顯示,47%的消費者提到高物價是個人財務狀況不佳的原因,高於1月至4月期間的38%高點。

「很多消費者告訴我們,情況很艱難,特別是因為物價持續居高不下。」Hsu說,「我認為這是可以理解的。很多東西對消費者來說仍然相當昂貴,而且占他們每月預算的比例比以前更高。」

華納女士表示,她很高興食品價格上漲正在放緩,但感覺為時已晚。「除非價格開始回落,否則這仍然無濟於事。」她說,「生活成本已經變得太高。」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物價攀漲 洛城民眾赴跳蚤市場淘寶撿便宜
物價一直漲 5大省錢策略減少生活開銷
日本薪酬創近30年最大漲幅 仍不敵高物價
發簡歷石沉大海?那份工作可能根本不存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