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神器至寶.重寶玉雕

眼見為實兩玉圭 史前玉雕藝術太亮眼了

作者:踏雪飛鴻
史前人面紋圭(允嘉徽/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62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詩經.淇奧》形容君子「如圭如璧」,用玉來比喻有文采的謙謙君子。《孔子家語》說:「圭璋璧琮不鬻於市」,反映了圭璧這些玉器的高貴特質不同於一般的飾玉、佩玉。中華文化中,各朝代以圭、璧玉器作為祭天的瑞器,以玉器象徵天道的精神,表現敬天的虔敬。

人面紋圭 精緻的藝術造境

從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發現中華文化中的玉石文化,比文字記載的信史更悠久了。而且展現驚人的藝術水準。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晚期有「人面紋圭」和「鷹紋圭」,這兩件史前玉雕藝術真太亮眼了!

兩件玉圭都是帶刃形的長玉斧形的寶貴禮器,用來祭祀,距今四千多年的寶玉仍然帶著嶄新的光彩。玉圭現在收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圭上的文字是清代乾隆皇帝時令玉工匠人雕刻上去的御製詩(文字方向和圖案相反)。

史前人面紋圭(允嘉徽翻拍/大紀元)

精緻高超的玉雕工藝和美學

在高24.6公分、寬僅7公分的人面紋圭的兩面都雕飾著細緻、對稱的裝飾帶,以及戴著通天寶冠的神祖面相——神祇和祖先共相,形成淺浮雕的效果。那五千年前是誰精巧的手呀,浮雕出來的線條紋路勻稱、曲轉平滑,浮漾著溫潤、優雅的典麗。

圭的兩面雕刻的面像不相同,一個是全面,一個是強調了眼睛和通天寶冠的面相,兩者都展現精緻的裝飾和對稱之美。兩面主圖案下方有飾帶。單看飾帶又是一組華麗的裝飾圖案藝術,中間的大飾帶的上下又各有一小飾帶作陪襯,展現了華麗的風格。中間大飾帶在兩面上的雕紋不同,兩面的小飾帶雕紋相同,展現連續規律、對稱變化,也展現成雙對稱、陪襯的美學。這些美學的抽象理則竟然在史前的玉雕中被成熟地應用,真是讓人驚歎!

史前人面紋圭,雙面和脊的圖案。(允嘉徽翻拍/大紀元)

玉的質地是非常堅硬的,要雕玉琢玉必須找到比玉更堅硬的石頭才能解玉,才能切磋琢磨玉石。在自然環境中,人們能發現的比玉更堅硬的石頭並不多,古人發現了石英、剛玉、金鋼石、柘榴石,把它們搗碎、研磨成顆粒細小的「解玉砂」,再配合各種質材的製玉工具來對玉加工,進行玉器的打磨、彫孔、鏤空、琢紋和拋光等等細工,十幾道工序非常繁複。在寬度僅僅7公分這樣的小面積的玉圭上,作出淺浮雕玉器的功夫不凡,見其內在的美學理則,煥發成熟的光采,細緻的工藝更是令現代人驚豔!

鷹紋圭 典雅富麗氣勢非凡

另外一件史前古玉圭——鷹紋圭也展現了精緻富麗的藝術風格。鷹紋圭也是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的遺留文物,大小近似人面紋圭而略略大一些、薄一些——高30.7公分、寬僅7.2公分、最厚處1.05公分。鷹紋圭的一面雕刻了一隻開翅的鷹仰天直上,頭部身體垂直一線,在小小的空間中,眼睛傳達出來的「仰天」的意志又是那麼堅定。

翻過另一面是近距離的華麗鷹面。兩面的主圖下方都有一飾帶,採用同樣的圖案,巧妙組合兩對大鷹眼,反覆強調了玉圭上的主題重點。它們細緻展現統調又對應的典雅藝術美學。

史前鷹紋圭局部——上升的鷹和下方飾帶。(允嘉徽翻拍/大紀元)

「一對大大的眼睛、一副大又上揚的耳朵、戴著通天寶冠」的「面相」是鷹紋圭和人面紋圭上共通圖案與風格。而鷹紋圭的藝術風格更是富麗、氣度泱泱,尤其表現在頭飾羽上。從眼眉上延展而出的又長又捲的頭部飾羽,左右排比對稱、氣勢非凡。其耳朵形狀的曲線裝飾也比人面紋圭華麗。

史前鷹紋圭的鷹面和下方的鷹眼飾帶。(允嘉徽翻拍/大紀元)

可見,在四千多年以前,中華民族的先祖已經具有高超的玉雕技術,同時展現了精緻深厚的古典藝術美學。在史前中華文化中,玉不僅僅是工具而已,這寶石成了寶玉、成了禮器。在這兩件史前龍山文化的玉圭中彰顯的美玉通靈的信仰也是顯而易見的了;華夏的先祖們以具有靈氣的美玉溝通人、神。這兩件玉圭都是史前的遺物,透露出中華文化中的玉石文化精神發展得很早,同時對物質、生命的認識在史前就已經有很高的水平。

史前鷹紋圭。文字是清代刻上去的乾隆御製詩,方向與圖案相反。(允嘉徽翻拍/大紀元)

從史前玉雕藝術思考生命存在問題

在最高規格的祭天禮器——玉器上,富麗的藝術雕飾呈現了對天、對造物神主的崇敬。古代中國天子詔書開頭第一句不就是「奉天承運」嗎,就是應合了這種敬天的精神。

一些人被「迷信」之說迷惑了,對史前人類或先人的祭天、禮神行為常以迷信來看待。現代「全息理論」這種研究已經知道,人類的眼睛看不到的另外空間、微細空間的生命是極其豐富的。所謂的「現實」之外,存在一種超越我們這個空間的更複雜的空間,投射在我們的物質空間,它們並不因為常人的眼睛看不見而不存在。看這些史前的文物遺產的精緻與內蘊,觸動我們今天的人重新思考天神對人、宇宙時空對生命的對應意義。

參考資料

《敬天格物》,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
《天工寶物》,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
《來自碧落與黃泉》——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北。

──點閱【璀璨中華文化】的亮點──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梁凱晶綜合報導)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雕龍因為形似豬、熊等動物,所以又被稱為玉豬龍或玉熊龍,而歷史文獻中有黃帝「號為有熊氏」、「黃帝以玉為兵」等記載。多年來,有關黃帝的傳說只見於古籍記載,均無考古實證。近年,紅山文化考古玉雕熊龍的發現,為黃帝的有關傳說提供了重要實證。
  • (shown)這時一個大煤塊炸裂開來,其中一小塊煤彈了出來,露出其中包裹的某種物體......
  • 一把骨笛,一把將人類音樂史往前推進了8-9千年,甚達上萬年。中國河南省漯河市武陽縣賈湖村遺址出土的骨笛經過了八千多年的掩埋竟然還能吹出民歌曲調,聲音清樂嘹亮。骨笛之作技藝精湛、音高表現完美出色連專家都堪不破破綻,更是個驚世紀錄。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