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展訊息

春芽夏蔭 許德麗水彩畫展

為式微傳薪火 以傳統留新藝
font print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

寒冬已過,萬物甦醒,滿園春芽如蟄伏在心的創意種子,經歷季節交替而蠢蠢欲動,在陽光、溫度、水的滋潤下破土而出。咨意綻放的渴望;繽紛蓬勃而華麗的夏蔭,亦如無畏歲月、生活的洗鍊,依然契而不捨的創作毅力,將積累在心靈深層的感動與成長,以抽象的水色交融,表現在虛實卻具像的每幅作品中。「春芽夏蔭」四個字,道盡了水彩畫家許德麗長年以傳統式微的工藝與民間建築為題入畫的心路歷程。畫家其經常以蒐集與攝影方式,設法兼顧外在視覺與內在主觀觀點,運用水彩重疊法及含蓄內斂深入的表達態度,樸實溫潤自由的藝術表達個性,展現女性纖細心思的絕妙風格。

《我看到一個微笑》, 152x114cm, 2012

本次展覽將以不同藝術與表達技巧各兩大方向展出。一是傳統工藝與民間藝術,包含龍柱系列、老建築構件,如:插角、吊筒、獅座;牆雕系列,如:《思》、《承》、《迎》等系列作品及舞獅舞龍、廟宇的交趾陶、屋頂特色,如:《我看到一個微笑》;歷史建築如:《蓮花牆》、《澳中民居》、《台北故事館》、《劉氏宗祠》、《五木行館》、《發電廠》;素描作品則有《故宅舊貌》;原子筆作品如《蝶戀花》、《銀飾系列》等等。二是對源自生長環境而產生的自然生命的描寫鑽研,如《眷村》系列作品、生活經歷與趣味的人物或動物;以及植物園作品:包含於畫冊中家園孺慕、緣的軌跡、自然相映系列。此外還有由幸福的童年生活創作的娃娃與貝殼收藏系列等。

《山頂上的杜鵑花》, 76×56.5cm,2008

在表達技巧方面:從早期運用的傳統水彩技法—渲染、平塗、縫合而以重疊法為主,到近期嘗試的半抽象水色趣味加上水彩補助劑,著重於內心感受和畫面的詩意,可以看到畫家創作的多面性。

《龍柱系列一祖師廟》,2004

《龍柱系列三 大眾廟》,2005

科班出身的許德麗,其作品絕少是單純以旅遊中浮光掠影般的紀錄做呈現,她的繪畫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視覺現象,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反而把內心藝術蘊底的感動融入在每一個筆觸,摒除頑固、瑣碎、習慣性、保守、缺乏創意等思維技法堆疊在畫作中。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求學時期,沈以正教授常配合課程帶著私人的收藏,讓學生們親眼目睹與參考,劉平衡教授更帶至家中觀賞其豐富收藏品。瞭解到收藏可以隨緣、生活化,悠久無華的飾品,可增添視覺與文化的豐富饗宴和情趣。

《蒜頭伯》, 77×57.5公分,2009

在家裡,許德麗的父母留下一些小時候她喜愛的玩具、玩偶及各種成長記錄,而國小下課時,總會先到同學家遊樂一番,同學家住在閩式三合院林立的屏東市崇蘭里,在鄉下廟宇三合院穿梭玩耍,至今記憶猶新。另外家鄉屏東這個日據時期的空軍駐在地,歷經國民政府至今,留下樹木成蔭的國軍宿舍群落,是她對植物與自然以及燦爛的陽光情有獨鍾的源頭;十六年前在台北建國玉市認識好友小翠,開啟銀器的收藏之路,在不勉強又知性與感性兼顧的狀況下,愛上歷久彌新的老東西,因此時常以民藝入畫,能夠把自己的水彩創作與情趣愛好完美地結合,教職退休後的生活中,感覺走入水彩藝術和民間藝術是非常順性也自然的事。盍興乎來!

展覽訊息

春芽夏蔭 許德麗水彩畫展

時間﹕2014年7月19日(六)至2014年8月31日(日)展出,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松隆路327號10樓之一 (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
第一場講座﹕『從中國古建築-談寺廟建築之美』
2014/7/19(六)下午15:00,
主講人:許天驄先生。
第二場講座﹕』『我那個時代的阿猴城-勝利眷村人文水彩作品導覽』
2014/7/20(日)下午14:00
主講人:許德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心動了,就會畫了,就想表達出來了。 心是一切行動的泉源,起心動念,有了心情,便順興而為了。 每一個令我心動,快意揮灑的就是使我有所行動之種子。 過程是種子的萌芽成長,經過灌溉心力而成就創作,作品就是種子開花孕育出的結果。 對我而言,即是生命最大的回饋、成就與喜樂。
  • 「畫由心生」,內心若沒有感動,就沒有感人的繪畫,唯有將感情移入與景物產生共鳴,才會創造出動人的作品。他的作品色調成熟沉穩,透過畫筆自然流露出樸實親切之美。
  • 年過不惑重拾畫筆,短短十年間,李曉寧成為臺灣水彩花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豐富多姿的藝術人生,縮影在創作裡是對生命的敏銳與靈慧,啟悟心靈的是對神恩賜繪畫才能的感恩與珍惜……
  • 「登百岳話百岳-李漢明水彩創作展」即日起至16日在國父紀念館盛大展出。臺灣北岸藝術學會常務監事李漢明接受記者採訪表示,他在退休後的隔年,60歲開始初登百岳就深深著迷,進而發願走完臺灣百岳並以創作百岳奇景為目標,終於2013年3月在白姑大山完成攀登百岳。
  • 由於洪東標老師的鼓勵,08年重拾畫筆並投入水彩這繽紛而迷人的園地。為忠實檢視一路而來的成長歷程,特將這些日子以來階段式的創作記錄與自我試探心得分享于您。
  • 林毓修「觸動─毓修的水彩畫」個展中,「童顏稚情」系列以現今環境中所搜尋之純真、野趣十足的童顏來藉影寄情,並以具象寫實手法來傳遞心像寫真風貌。旨在追憶與喚醒內心純真和原生的自由,亦是對老成世故的提點省思,更是原我安適的絕佳避風港。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