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9-5)

妙哉,眾妙之門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 ,

老子的哲學——道無,不要智識,不要思欲,要「無為」,正是要去掉這個「我」字,使自己進入到無的境界;而進入無的境界頓悟得道後,它就自然成全了「吾」——「沒身不殆」了。

老子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說道是什麼,因道是無極,又是「吾」之悟所得,這不可說,但他既說出入道的方法,人如何「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道德經》48章270頁)就可悟道。這與儒處理「天道」恰恰相反,儒家將天道概括為宇宙萬物運行的法則、規律。然後教導人如何作為,才能順應天道。

固我在前幾章說儒的天道與基督教的上帝很相似,將一個不可知之知上下折騰:講下面的人與萬物時,往天上推,說這都是天道如此規定的;講天道時又將所謂的性善裝進天道里,天道似乎又是可知的,但論到至極--聖人之境界時,天道又是不可知的。所以,我以為老子說道,非常高明,非常玄妙就在這裡,他不說道是什麼?但有方法可以悟道。

此外,我以為老子的道是超越一般的「真、善、美」道德規範的。人已達無的境界,還有什麼「真偽」、什麼「善惡」、什麼「美醜」?

老子的「無為」是超越這一切道德判斷的。《老子》一書,有人把其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合而為《道德經》。其實老子的「德」也與其「道」一樣說不清的,他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道德經》第38章269頁)

是什麼樣的德?他講的可能是上天的一種自然道德?這個「德」,你不要刻意去規範有一個什麼德的存在,你只要處在無為的境界中,你就自自然然地遵守了。你用意去做,以為不失德,反而失去了德。在第49章講「善信」也是如此。

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道德經》49章270頁)在中國大陸有學者認為《老子》一書充滿著辯證法思想(參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經》一書的陳國慶、張養年的《註釋》。2001年10月第1版),我以為老子的道恰恰相反,他是不要辯證的,他的「德善」、「德信」(真、善、美),都是在「無為」之上的。

如果強給它一個名稱,只能說它是自然的真善美。它是沒有對立面的,也就是說,它沒有矛盾的對立統一,真就是真,善就是善,美就是美。他沒有通常所謂的「普世道德」價值判斷,這是至善、至美、至真。

通常在我們人世間,說有善,就有惡的存在,有真,就有偽的存在,有美,就有醜的存在,兩者是相對而言的。但老子講的「德善」、「德信」都是上天自然所形成的,若滲入人意識的判斷,它就不是那自然的「德善」、「德信」了。

老子說那些有辯證法的東西,是為了指出有一個不可說,也不可辯證的道。我們若以此來說老子是個辯證法家,我以為是錯置。老子這個道界,按老子「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老子是站高出人類和萬物三個層次看人生的。他的道是超越「陰陽界」的,是無矛盾可說的,故我以為老子不可能是辯證法家,以辯證法來看老子的道,是小看老子了。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外國人的眼中,巴黎人就是法國的代表,也是懂得享樂、浪漫時尚的達人;但在許多法國人的眼中,巴黎人卻往往是被嘲笑不懂生活、不知悠閒情調的都市佬。
  • 客觀表象世界以及人的意識,不斷輸入人腦中,他不斷產生意識。意識多了,那個人的自身就被意識所綁架了,意識總是要以表象世界為對象,沒有「對象」,他就無言以表。
  • 人若無思、無為,他就沒有連結、綜合嗎?為什麼《周易‧繫辭上傳》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逐通天下之故」呢?老子為什麼在損到無的時候,頓悟了道呢?佛教的三大學是「戒、定、慧」。
  • 西方神祕主義哲學,亦稱為「天啟」哲學,其主要根源在於哲學上的「不可知論」。因為人靠理性無法尋找到絕對真理,不得不從神性與天啟上尋求。雖然此類哲學灌輸著不少神祕色彩,但還是以理性尋求為依據。
  • 表面上我們看到理性似乎無所不能,他不斷地認識事物,這個世界不斷被發現、不斷被認識,可是我們得到的永遠是相對而達不到絕對。
  • 他觀看了2009年神韻演出之後對記者表示:「我仔細觀看了,覺得這個節目演得很好,在大陸很難看到,第一次看到能夠觸發人心靈深處的思考,它從整個的佈局和色彩上、服飾到語言及音樂,給人一種輕鬆寧靜的感覺,讓人可以靜下來,去想、去回味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給人一種與自然相溶的天人合一的感受。」
  • (中央社記者蕭保祥台北31日電)法國暢銷女作家芭貝里 (Muriel Barbery)今天現身台北國際書展,果然吸引書迷一睹風采。她在見面會上表示,「慶幸自己放棄哲學,因為文學讓我更了解生命。」
  • 「巴黎咖啡館的椅子往往外溢到街道上,重新界定建築物的範圍。」咖啡館是人們對巴黎的潛意識。
  • 老子的「無」,他將一切思維、智識、慾望都拋棄,一下子損到「無為」,是徹底的無我主義。他不是黑格爾的從無到有的精神辯證法,也不是叔本華的意志消失後的「無」,老子的無就是無,他沒有半點的我,他是徹底取消對象的無我主義者。只有像老子那樣徹底的無,才能悟道。
  • 中國人的造字,真是奇妙得很,這個「悟」字,一個穿心旁加一個吾字,就是吾自己心的感應。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上所說的「感性」、「知性」及「理性」的含義都不同。它可以有對象而悟,亦可以無對象而悟,故老子的道在無的狀態下頓悟得到在我們看來是可以成立的,而在那些理性哲學家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絕對不能成立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