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小時和黠鼠交手 他為何輸了?

作者:允嘉徽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黠鼠給了蘇軾什麼啟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287
【字號】    
   標籤: tags: ,

宋朝大文豪蘇軾(字子瞻),被朝廷外放黃州後,自號東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卻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蘇軾從小就嶄露頭角,才華閃耀。年少11歲那年,有一個晚上,他和一隻老鼠有一番「交手」,結局如何呢?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因為這件事情,少年蘇軾寫了一篇文章──《黠鼠》,記錄了事情的始末,抒發自己的感悟。《黠鼠》的意趣濃厚,寓意深遠,誰能想像這是出自一個十一歲孩童之手呢?

事情始末——《黠鼠》前段(白話)

(文中的「蘇子」是蘇軾的自稱)

蘇子有一天夜裡坐在家中,忽然聽到窸窸窣窣的老鼠咬東西的聲音。
蘇子拍打了一下床几,老鼠受到驚嚇,停止了齧咬。然而,過了一會兒,他聽到老鼠又窸窸窣窣咬了起來。

蘇子感到奇怪,便叫童子拿來蠟燭照了照。發現了一隻厚實的空袋子,窸窸窣窣的聲音就是從這空袋裡發出的。蘇子說:「哦,這老鼠原來是封在口袋裡不得逃脫呀!」

於是,蘇子打開袋看了看,然而,裡頭悄然無聲,好像什麼也沒有。
蘇子又舉起蠟燭往裡一照,搜尋了一下,結果發現袋裡有一隻死老鼠。
一旁,童子驚訝地說:「怪了!剛才老鼠還在咬東西,怎麼這麼快就死了?剛才是什麼聲音,難道是鬧鬼嗎?」

蘇子翻袋子,把死老鼠倒了出來。沒想到「鼠體」一落地,竟然活蹦亂跳,瞬間就消失無蹤,即使再敏捷的人都措手不及做出反應。

蘇子看著老鼠逃跑的方向,不禁感嘆道:「這隻老鼠真夠狡猾的!被關閉在厚厚的袋子中,出不來,就故意發出齧咬的聲音來吸引人;故意裝死來製造脫逃的機會!」

「狡猾的老鼠」帶來啟悟

《黠鼠》開篇描寫黠鼠在袋中齧咬以及墜地脫逃的經過。在這一段裡,老鼠出場不多,但是從它齧咬的聲音、裝死和逃跑的一瞬,鼠體一閃即逝,「黠鼠」的形象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蘇子的自語、和童子的對話,白描了人與鼠的「交手」的始末,生氣勃勃,跌宕起伏,意趣橫生,毫無呆板的痕跡。

蘇子並未以罵一聲「狡猾的老鼠」作結,來自我釋懷,這只是他為後半之文詠物寓理做了鋪墊。那麼他是怎樣從這一番與老鼠的交手中找出人自己「智慧」的不足呢?

蘇子先是提問:「萬物之君」的「人」,怎麼會墮入一鼠的詭計中,被它的裝死愚弄,且最終讓它逃脫得逞呢?人的智慧何在呢?

接著,蘇子墜入假寐中,找出了自己受騙於老鼠的癥結。他形象化地描寫來自內心的聲音,並幽了自己一默:

人只是多學了那麼一點點知識,但離「道」還很遠哪。一個關鍵是「心不專一,易受外物左右」,因此,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偽裝死亡就能使人被它愚弄、受它支配!

接著蘇子的智慧幽默地「刺」了人不自知的盲點:「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此不一之患也。」他並自問:難道你忘了自己說的這句話了嗎?

就是說:人能打破價值千金的寶玉不動聲色,但卻在打破一口鍋子時失聲尖叫;人能夠勇搏猛虎,但卻在見到蜜蜂、蠍子時難免臉色大變,這是人心不專一之患呀!

心失於一而役於物

這是篇意趣很濃的小故事,文章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趣味靈動。而且,文中既有「刺事」的內涵,又有佛家「萬物有靈」的佛理。

蘇子所悟「專一」之道,是不是令人警覺呢?最有智慧的人類,儘管可以「役萬物」,但若一心失於專定,還是難免被小老鼠所欺騙。換句話說,修煉本心若能致專一不為外物「假象」所動,則事成,否則,則事敗。人生的成敗亦在其中矣!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
附錄:蘇軾《黠鼠賦》

蘇子夜坐,有鼠方齧。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齧也,而遽死也?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於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齧而齧,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

「吾聞有生,莫智於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於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於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於汝而二於物,故一鼠之齧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於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於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於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筆,記余之作。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們的行止之善出於本心,猶如雲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後漢書‧獨行列傳》中,記載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蹟,在亂世中,他們的精神、義行受到上天的嘉許,人生非常精彩。對我們當下的時代,當也有一些啟迪。本文講的是一個僕人和一個貧兒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別不是絕對的。君子與人為善,包括對小人在內,不能嫉惡如仇。19世紀美國總統林肯在第二次就職演說中講「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心懷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這應該也是我們理解本章的題中之義吧。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