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活

巨神般的大山──范宽《谿山行旅图》

宋朝 范宽《谿山行旅图》局部。(公有领域)

记得初看北宋范宽(约950-1032后)的《谿山行旅图》时,不自觉在心中喊道:“哇!好雄伟、巨大的山啊!”

闲来浏览台北故宫网站,忽地想起记忆中的这座大山,一番搜索后,巨神般的大山再次映入眼帘。

它的构图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好像就只这样一座山,就能把这个世界填满了。

西元一千年左右,北宋画家范宽完成了旷世钜作《谿山行旅图》。古画经过千年流转,1958年,前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在图的右下角“树丛中”发现了据说是范宽的签名,就隐藏在两个大胡子男人驱赶一队驴子的右上方树叶中。你找到了吗?(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可能因山体太庞大了,画家特地在山体的右边安排了一道瀑布,水从山顶稍下方缓缓涌出,把山体一分为二。

可想见这水瀑汇集了多少山顶的暗流、伏流,经年累月无休止地渗漏,刷出一道深浅不一的凹槽,最后诸水顺着这个凹槽岩沟汩汩而下,蜿蜒到了平地形成一条河流。牲口、旅人到此地都可补给生息、清洗。有了这道水瀑,好像整个山区都活了起来。

除了主山山体占了画面将近三分之二以外,这张画的构图还有一个特色。在下方约三分之一的部分,横着一片平地,其中有随瀑布而下的,由奔腾而渐次平静的河道,还有商旅队正迤逦前行中的羊肠小路。这两者夹在陡峭的小山、杂树和低矮的岩块中,融和成一片狭长但颠簸的平面。

这些铺陈在下方的物事形成的横向趋势,造就出的空间感、平衡感无与伦比,再怎么庞大的山体都被这片平地稳稳撑住了。

这傍着峻伟崇岭的平地看来还天宽地阔,一派谐和。画家把商旅一行人画得很小,映衬出前路的开阔宽敞。人、驴虽小却又画得活灵活现。宋代画评家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评其为“远望不离座外”,意思是看似远观,却仿佛景物就在身旁一般。

范宽以短促的中锋,如雨丝般的线条密密麻麻地勾勒于巨大的山壁上,千丝万缕。猜想画家准备画画时,定然要求自己保持心境宁和安详,心态平稳,有雷打不动的决心,一笔一笔慢慢地画,以同等节奏,不许急,也不能燥,就像老僧入定般,画到最后,心空了,什么都没了,还继续点画着……

网页上的高清图让我再次重温初看此画时的感动。看着以不起眼的雨点皴营造出浑厚大气、高伟如巨神的山,也让人不禁感到人类的脆弱渺小。@*

参注:

范宽向来被视为山水成立期的大师,可惜生平不详,只知他曾隐居终南、太华,晚年来往于开封、洛阳间,但未入朝任职,大约公元1025年时还在世。

本幅被公认为他的真迹,甚至视为宋代山水画的代表形象。画中山水并非模仿真实空间为目标,而是巧妙的在近、中、远三段式的基本构图中,藉推远主山、拉近中景、突显近景渺小行旅与主山巍峨崇高的对比等手法,创造了一种如临其境的壮硕山水之趣。

画幅右下角树荫中藏有“范宽”二字款,左下角则有“忠孝之家”印,为钱勰所有,他也是苏轼的朋友。(资料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