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人生】落难女子如何跳出火坑重获新生?

作者:泰源整理
父亲欠下巨债忧闷丧命导致家庭变故,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和母亲被骗入“瘦马家”,等待她的是养肥后被出售的命运。她怎样走出劫后余生?(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1183
【字号】    
   标签: tags:

因为父亲欠下巨债忧闷丧命导致家庭变故,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和母亲受骗入了“瘦马家”,等待她的是养肥后被出售的命运。直到“买主”来“挑货”那一天,她才豁然明白!面对艰苦余生,她怎样选择?屈从偷生?还是“宁做乞丐而死,而不受辱而生”呢?

清朝时期,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地方有些匪徒,他们在金陵城周围各个地方贩卖幼女,挑选出其中优秀的,调理她们的肌肤,打扮她们的外表,请老师教育他们。总之,琴棋书画,丝竹管弦之类,没有一件是不精通的。到了十六岁时,就以高价卖给官宦或富商做小老婆;或者甚至让她们入妓院,这叫做“养瘦马”。遇到有贫穷家庭长得好看的女孩子,就千方百计地引诱她,有的家庭遭受到他们的欺骗,追悔不及的,不知凡几。

当时有一个叫徐邻哉的云南人,是上元县的县令,因为受到别人的牵连亏损了大量钱财,结果忧愁郁闷而死,亲友奴仆纷纷四散而去,只留下孺人(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和一个弱女,无依无靠,流落在他乡居住。因为拖欠的租金很多,徐孺人一家又被寓所的主人赶了出去,只好想从事女佣这一行来维持生计。有人带她到“瘦马家”,但她不知道底细。

这个家由一个老太婆主持家政,家中有婢女、奴仆几十人,大家都尊她为“老太太”。另外有教师十多人,各个女子各有所学,她们称老太婆为母、为祖母、为老老。她们个个没有不是娇容丽质、举止安娴。这里的家规非常严格,即使是三尺高的小孩儿,如果不是奉命呼唤,都不敢进入中门,规矩井然,有如大家风范。

徐孺人受雇来教诸女刺绣。老太婆看到她带着女儿一起来,女儿十三四岁,秀外慧中,超过其他所有的女子。老太婆也十分怜爱她,于是让她们母女和自己一起吃饭,帮徐孺人的女儿换上时服,嘱咐她同其他女子一起入私塾读书,闲暇时则调琴作画、吹弹歌舞。与其他女子在才能和敏捷上相比,她也是精妙绝伦的。

“豆蔻年华”如月桃花之美。 (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当徐孺人初到时,就问老太婆的家世。老太婆假装说丈夫和儿子都在外面做官,仅留下诸女在家作伴,孺人相信了。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女儿已到了成年,就嘱咐老太婆为她选择女婿,老太婆欣然答应了。不久,说有一公子来相亲,老太婆先让其他的姑娘依次走出来,都相不中,于是让徐女穿上华丽的衣服出场。徐孺人阻止她说:“这不是有家庭教养的女子所为。”老太婆说:“金陵这一带风俗都是这样的,不能违背。”于是不得已让她出去。

到了厅堂,只见公子长着胡须,身材魁伟,跟随来的仆人很多。有的在指点身材肥瘦,有的品评美丑。见到徐孺人带着女儿出来,公子态度傲慢,并不以礼相待,只是坐在那里观看。一个仆人指着她说:“这个姑娘的骨相秀丽神清,超前绝后,真是个绝色的女子。”公子也拍手赞叹说:“想不到粪土里长出灵芝来。”众仆人见到公子中意,都说:“千金并不是很多的钱,不如趁这个机会决定了,否则以后就很难再遇到有佳人了。”

这时女儿拉住母亲的手往回走,回去对老太婆说:“如此不堪,一定不是正式的配偶,我不愿意。”老太婆笑着说:“你家这么穷,谁愿意和你结婚?你从小妾慢慢做起,到你得到宠幸的时候,取代正妻的位置,又有什么难呢?况且这位公子的父亲官居极品,家产巨万,如果你母亲随女儿出嫁,那么就终身吃不尽,用不完了,而我也可以借此来滋润一下,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女儿听到后大哭起来,拔掉头上的簪子,脱掉身上的衣服,将它们扔给老太婆,说:“把旧衣服还给我,我愿意和母亲做乞丐而死,而不愿意受侮辱而生。”

徐孺人也生气了,说:“你们这样做,简直就是瘦马家所为!”
老太婆见被她道破真相,微笑地讥讽说:“你母女俩纵使有广大神通,也跳不出我的范围。饮食和教诲她至今已三年,难道这个就不值数百金吗?你的女儿犹如是我家的婢女,能不由我作主吗?”女儿更加大声啼哭且去寻死,老太婆呵叱众丫鬟将她绑进空房里,立即将徐孺人赶出家门。

徐孺人非常气忿又担心女儿的安危,向人打听去县衙的路,想向官府告状。这时她遇见一位妇人,这位妇人向她询问事情的内情,听完她的话,笑着说:“你这一个贫穷的寡妇,想与瘦马为敌,只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假如不是她们用大量金钱去行贿,使得衙门与吏役狼狈为奸,她们怎敢公然从事这个行业呢?”
徐孺人说:“依你所说,我就只有死了心,了无生路了吗?”

妇人说:“你不要着急,我是为官府做事的人,受到瘦马的祸害也不浅,和你同是受害人。当今之计,你既然有针线刺绣的才能,你可以到一个大官府的人家中去干活,每天与夫人习熟,有机会就向夫人诉苦,这样或许有时候能帮到你。”

徐孺人觉得这也是一种办法,就问:“我怎样才能进入大官府的人家呢?”妇人说:“总督陈大人正在想找一个会刺绣的女佣,这是一个机会,今日就可以进去。”徐孺人要求她引荐。她们一起到了总督衙门,夫人见她举止端方,高兴地留她住下,叫她陪伴女公子刺绣。孺人耐心教导,谨慎小心,女公子也很喜欢她,愿意和她同睡同起。

徐孺人常常思念女儿,在半夜里哭泣,女公子询问其缘故,然后转告给母亲。夫人就将她的事告诉了总督。总督大怒,立即召集辖下府县官员,当面斥责他们说:“地方容许人贩子的存在,已经是失职之错,这是无可推托的了。现在甚至允许他们霸占官家之女,你们当地方官的人,如此昏愦无能,你们当官的职责是什么?”

众官皆大惊失色,跪着询问是什么原因?总督把徐孺人的事告诉了他们,勒令严密搜查并从严追究,又限定日期申报。如果有人走漏了风声从而逃避法网,惟该府县是问。府县官员立即率领吏役亲自到瘦马家,先将她家合围起来,之后严密搜索,男奴女仆和那些买来的女子、老太婆等人都全部捉获,由于出其不意,没有一个能逃脱得了。

府县经过严刑拷问,审讯核实,于是将瘦马家的男奴女仆一律遣返原地,将买来的女子让她们回到自己家中。然后让徐孺人的女儿进总督衙门与母亲团聚。她们相继叩拜答谢,感激总督大人的大恩大德。

夫人说:“这事还没有完结,总督还有其他吩咐:请徐孺人暂且做我们女儿的老师,接着为孺人的女儿选择配偶。”于是各处打听,集中诸生而进行考核,其中两位考生,表现优秀。经询问后,一个已经娶妻,另一个姓赵的寒士,年轻还没有娶妻。经过面试,证实没有虚假隐匿,于是就把徐孺人的女儿许配给他。

总督将瘦马家的财产全部没收后,用它来还清徐县令亏损的钱财,尚剩下几千两银子,连同一所宅院,就作为徐孺人的女儿的妆奁,让赵生能安心地学习。在随后的乡试中,赵生高中头名,接着又中了进士,就将岳母徐孺人迎进家门,安度晚年。@*#

资料来源:《客窗闲话》

─点阅【古道人生】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商人总是把利益摆在第一位,不顾礼义道德,甚至过去有句俗话说“十商九奸”,指责商人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行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商人,他们不为巨大的利益所诱,分毫不取别人的钱财,清高自守,义气干霄。本文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 街言巷语中不乏冤魂讨债索命的传说,不同阶层的人都曾有过的遭遇。乾隆年间,两个书生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冤魂讨债所为何来呢?清朝当涂县的黄钺(1750年—1841年,字左田,号左君,谥勤敏)应科考,进入考场,坐在某字第一号上。天快黑的时候,看见号门外有一个女子常来窥视,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考场里哪会有女子到来呢?于是他正襟危坐,看看有什么怪异人事儿出现。
  • 常言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古人关于风水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例如:“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又云:“世人尽知穴在山,当知穴在方寸间。好山好水世不久,苟非其人寻不见。我见富贵人家坟,往往葬时本贫贱。迨其富贵力可求,人事极时天理变。”下面就讲两个有关风水的故事。
  • “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道是构建中国社会伦理最基本的元素,在古今社会中,孝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的根本标准。那么,不孝之人,是否会受到天神的惩罚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 当今的年代很少有人在讲“五行”了。但在中国的古代,人们知道五行是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大法则的第一种。虽然有些现代人不相信五行,不过,五行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周行。本文举一个“命中利北不利南,在南方一试难中,在北方则隆隆直上”的实例。
  • 清朝时,海宁郭去非,他生来就对琴弦的声音情有独衷,在襁褓中听到有人弹奏琵琶,就在母亲的怀中欢喜跃动。少年时学琴之后,几十年中不分寒暑,从早到晚都在弹琴。因此,心境平和,恬淡寡欲,不但没有追求富贵之心,即使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嘲笑都不为所动。人们却视他为痴人,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才能。
  • 杭州人邵艺洲,性情爽直,喜于交游。有一次他在街市上偶然看见一个卖艺乞丐。这乞丐舞弄的刀剑棍棒,各种各样,都能出神入化,绝妙异常。邵艺洲心里明白此人本领高强,不是寻常的乞丐。……后来他们怎样变成了生死之交?
  • 清朝的华亭人汪瑾,五十多岁时在京城仍然布衣不第。秋风吹起,他十分厌倦在外客游,动了思念家乡之情,便乘船南归。在归途他遇上了不寻常的事。阴阳两界人事相通的事给世人展现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
  • 一对来自不同家境、贫富差距极大的男女同学,有志竟成终成眷属,但是,后来遭逢战乱生离死别……,道尽人生无常。
  • 距离嘉兴三塔湾二十里,有一座塔孤零零地立在官塘旁边。塔上下共七层,高约十余丈,中层刻有“鹤秀”两个大字。塔面临大河,背后全是农田,旁边并无寺庙。路过的人以为是当地人为镇压风水方面建造的塔,但却不知道塔名是什么意思。后来问秀水县的人,才知道塔并非为风水修建,而是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