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昭
當時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長達千里,除了這三關之地以外幾乎是平原無險可守,所以必須以有限的兵力守住重要的據點,才能力保中原文明免於外族的侵犯,據今人統計在這些地方與楊...
北宋初年,在益津關一地(現今河北省霸州市),名將楊延昭成功運用「火牛陣」大敗韓昌的五萬鐵甲騎兵,重現了這場經典戰役。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孟良是楊延昭手底下的一員勇將,他身負家傳武學,力大無窮,擅長使用一對大板斧,在戰場上罕逢敵手。在評書、小說描述中的的孟良僅是個勇猛的戰士,缺乏將才,然而在傳說中的故事的描述卻是粗中有細,一度還單獨擒住遼軍的大將大鵬呢!
王蘭英又是在後方緊追不捨,約莫跑了數里,到了子牙河邊一個渡口。楊延昭心想:好極了,渡口想必水較深,有機會脫身了。他騎著白龍馬越過渡口碼頭,準備涉水而過,然而這次白龍馬跳入河中,卻是飄於水上,動也不動。
楊延昭離開小王都村後,騎馬返回軍營,這時聽到了後方有人叫他:「將軍留步!請先停一會兒。」他回頭一看,王蘭英騎馬快速地追了上來。
王蘭英是楊延昭的第二位妻子,因父親為北漢名將王懷之故,也稱為王懷女。她天生神力,又被金刀聖母(也有一說為驪山老母)收為徒兒,武藝高強,在當時幾乎無人能敵。然而她與楊延昭又是如何結為夫妻的呢?這就得說起在當地流傳千年的一段情緣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運用成功的案例,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在三國之後數百年的北宋,名將楊延昭在現今河北省境內,同樣使用空城計,擊敗韓昌五萬餘大軍,重現了這個經典的計策。
在北京香山附近的打鷹洼上頭有一座棋盤石,這石不只長得像天然的棋盤,背後流傳的故事也非同一般,傳聞北宋名將楊延昭與遼將韓昌曾在此地下棋鬥智,最後成功嚇退遼國千軍萬馬的英雄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一段記載: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與魏軍對峙時,主帥司馬懿避戰不出。為打破僵局,諸葛亮一直苦思破敵之策,在一次偵查中,諸葛亮發現上方谷(葫蘆谷)這一類似口袋的特殊地形,於是讓魏延率大軍假敗,引誘司馬懿深入谷中,再引燃谷內的乾柴並運用亂石、重兵堵住谷口,重創司馬懿大軍。若非下了一陣及時雨救了司馬懿,恐怕三國歷史就此改寫。
馬是一種極有靈性的動物,在春秋時代就有管仲利用「老馬識途」的記載,後來引申成比喻有經驗的人對情況比較熟悉,容易把工作做好的成語。在歷史記載中,也有許多關於馬兒在危難情況下解救主人的傳奇故事。
龍亭公園是北宋皇宮的遺址,它位於現今中國河南省開封市的龍亭區內。這兒的仿宋庭園有著大宋宮殿之雄渾氣魄,又兼具皇家園林秀麗之嬌美。公園內的楊家湖、潘家湖隔著一座石橋對立相望,其美景風光令人陶醉,流連忘返。
一畝泉原稱為西塘泊,是保定八景之一「雞距環清」的源頭,在其周圍平方數十里內的泉脈密布如網,是保定市水源地之一,因此也被稱為是保定的母親之泉。
楊延昭威震三關的故事,在當地可謂家喻戶曉,那三關主要是位於現今河北至山西一代的高陽關、瓦橋關及益津關。然而,除了這幾個地方之外,傳說他與遼軍征戰的地方曾一度遠至幽燕地區,他與楊家將士們在這兒也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其中他在鹿皮關長城附近的山崖上留有一道深深的刀痕,歷千年後仍清晰可見,那便是楊六郎刀印的傳說。
漢高祖三年(西元前204年),韓信率領三萬精兵北上討伐趙國,於井陘口(今河北井陘縣北部)擺下被視為「兵家大忌」的背水陣,擊敗了二十萬趙軍,打下了楚漢相爭中最為精采的一戰。在兵仙韓信離世後,「背水陣」成了神話,三國時期的大將徐晃、馬謖都曾試圖仿效此經典戰役,但最後都大敗而歸。
孟良與焦贊是楊延昭底下的二位大將,他們原本是山大王,以好勇鬥狠著稱,但都投靠於楊延昭旗下,一同抗遼,名聞河北。焦、孟二人常常一起出戰,成語中比喻感情深厚,形影不離的「焦孟不離」就是出自於他們二人的故事。
在中國現今河北省徐水區內,有個村子叫劉莊,劉莊的東北部有個土台遺蹟,當地人管那個地方叫楊家樓,也稱為六郎望海亭。對面有個名為鴨鵝城的地方,第一次來到此地的遊客們往往有個疑問,為何一個歷史古蹟會以家禽來命名呢?
有一年,在楊延昭鎮守邊關的期間,發生了飢荒,災民為了生存而搶糧食。當時朝廷權臣當道,下令處死這批罪不致死的百姓,作為守將的楊延昭如何善用智慧,以手下焦贊「莽撞」的「惡名」,化解了這一場危機呢?
南宋時期的濟公和尚神通廣大,他在杭州淨慈寺的古井運木傳說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早他兩百多年的北宋時期,名將楊延昭在河北的龍泉寺也發生了一起類似的神蹟,卻很少人知道,那就是「古井生木」的傳奇故事…...
今日河北省的雄縣古稱「瓦橋關」,是宋代名將楊六郎鎮守的「三關」之一。這裡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因而有許多古戰場、文物遺跡。其中占地最廣的是為「宋遼古地道」。這條古地道由來已久,依史料記載,它修建於北宋時期,與萬里長城一樣,都擔負著防衛邊關、守衛中原文明的使命,被世人稱為「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
話說在遼國大將韓昌輸給楊延昭三箭之地後,楊延昭只射了兩箭,韓昌就反悔了,二人又打了起來。韓昌的武功招式已全然被楊延昭識破,沒幾個回合就敗下陣來,只得帶著人馬往西南退去,楊延昭也帶兵緊追在後,韓昌邊打邊退,連續跑了幾十里路,最後到了一片荒山惡嶺中。
在今日朔州一帶,至今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腳蹬雁門關,手搬擔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歌詞歌頌的就是北宋英雄楊延昭神箭退敵的傳說故事。當時,楊延昭鎮守三關,大敗遼軍,逼得遼軍主帥派人和談,遼國方面同意退兵至一箭之地,原以為最多不過數百米,但沒料到楊延昭神力一射,弓箭遠至二百餘里外的大青山。
倒馬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因其地勢險峻讓戰馬經常摔倒而得名,在戰國時期就有文字記載,古稱為鴻上關、常山關或靑龍口關,它與紫荊關、居庸關合稱為宋代內三關。這裡自古以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到了北宋時期名將楊延昭(六郎)在這裡率軍禦敵,因此更是出名。
雄縣、霸州、永清一帶作為宋遼時期的邊關地帶,這裡戰事頻繁,加之此處為平原地區,在戰場上無天險可守,北宋名將楊延昭在此地鎮守達16年之久,寸土未失,而楊延昭屢戰屢勝,與當時所修地下戰道不無關係。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巍峨雄偉、氣勢磅礴、舉世矚目,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冀中平原的燕南大地上,築有一條可與其相媲美的地下長城—宋遼地下古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