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羞愧與感恩(上)

文/李家同
font print 人氣: 96
【字號】    
   標籤: tags:

我最近偶然間看到一篇愛因斯坦寫的短文,文章中,愛因斯坦說他一直心懷愧疚,因為他的一生,得到別人的幫助實在太多,所謂別人,他特別強調包含已經死去的人;他又說,他覺得他向社會借了很多的債,因此他說他必須提醒自己,要為別人而活,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人人都應該為別人而活」。

我從小就沒有自以為了不起的想法,這是因為我曾經看過很多厲害的人物,功課比我好的多的是,體育比我好的更是一把抓。我不但不會驕傲,反而總覺得自己不如人家。也因為如此,我一直沒有什麼自以為幸福的感覺。

這種不覺得自己有多少幸福的時代,最後終於結束了,當我到達了印度加爾各達的垂死之家,看見了那麼多赤貧如洗的人,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我從此以後會一再地提醒自己有多麼幸福。<--ads-->

我永遠忘不了的是一位十來歲的年輕乞丐,他常握住我的手不放,每次我離開垂死之家,都會回頭看他一眼,他也會揮手和我道別。我因此開始有了羞愧之情,因為我知道我會回到我舒適的家去,而他呢?他如能活著離開垂死之家,也只能回到他當初求乞的地點。我雖然年紀不小,但我仍有事業和前途可談。而他呢?他只有十幾歲,他已命中注定沒有前途了。

自從這次經驗以後,我開始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我發現我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稍有成就,完全是運氣好的緣故。如果我生長在非洲,或者印度非常貧困的家庭裡,我會有今天嗎?如果我生下來就是乞丐,不要說唸書了,我連吃飯都會有問題,極有可能的是我現在早已不在人世了。

自從去了一次垂死之家,回台灣以後,才發現台灣也有不少不幸的人。首先令我感到吃驚的是我國的失功能家庭非常之多,有的是父親不見了,有的是母親不見了;有的是爸爸長年被關在監獄裡,當然有更多的是爸爸酗酒,或者父親一直失業,以致於情緒很不穩定。在這種家庭生長的孩子,能有什麼前途呢?

我的父母一直給我一個溫暖的家,使我有一個可以唸書的環境,也使我遠離世界上很多的罪惡,可是我一直不覺得這些有什麼了不起,等到我看到了這麼多不幸的小孩子,我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多麼地幸福。

在我們的社會裡,也有不少家庭並非是不好的家庭,但是非常窮困,在我們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之下,貧困的小孩子是很可憐的,他們如果功課有不懂的地方,回家往往無人可問,他們的父母不能送他們去補習,不能替他們請家教,他們的功課怎麼能好起來呢?這些窮困的小孩子往往沒有錢買書看,和其他同學比起來,他們的文化刺激少得可憐。

我最近常常慶幸自己不是生長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有如此惡劣的生長環境,我絕對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

也就是因為我自己知道有多麼的幸福,我最近常有羞愧之心。我總覺得我生活得如此之好,實在不是因為我很努力,而是因為我得天獨厚,家庭好,夠聰明,從小就不知道真正貧困的滋味,有這麼多好條件,當然可以在社會上立足了。

羞愧之情使我常有「這可能是我」的想法,夜深人靜,我常想起在加爾各達垂死之家的那位年輕乞丐,而且也會想「我也可能是乞丐的」,看到在戰爭中喪生的無辜人民,每次看到窮困的小孩子,我也會想到「他就是我」,我就是這種心情之下,寫出「我的故事」的。

「我的故事」裡的主角,經常提醒自己可能是一個不幸的人,這種不斷的提醒使他比較有慈悲心。大多數毫無慈悲心的人往往是對於周遭不幸的人毫不知情。有時我們不能責怪他們,在建中唸書的孩子,什麼題目都難不倒他們,他們又如何能想像有人不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呢?在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們,也不可能知道有些孩子等於沒有爸爸媽媽,因為爸爸經常被關在監獄裡面,媽媽又已經離家出走了;收入豐富的電子工程師們當然也不知道有人經常找不到工作,即使找不到工作,收入也少的可憐。

我是學電腦科技的人,我們常講「虛擬實境」,有一部叫做「駭客任務」的電影,甚至形容人可以生活在一個虛擬的情境之中而毫不知覺,我當然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實在應該使我們知道何謂貧困?何謂無家可歸?何謂在戰亂中顛沛流離?雖然這不容易,我們卻應盡力地想像貧困,無家可歸等等人類的苦難,唯有如此,我們才會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羞愧之情也使我越來越有感恩之情,不是嗎?我何德何能,能在社會上立足?如果不是社會給了我一個好的生長環境,我一定一事無成的。

每天早上起床,就可以看到報紙,我當然應該感謝送報紙的人,他們必須好早就起床,才能使我們這些大爺們能夠在六點鐘時刻看到報紙。

到了學校,發現大樓走廊裡地磚一塵不染,我知道這是因為一大早,有一位中年婦人每天將地磚拖洗一遍,她看到我一定會熱切地和我打招呼,有時,廁所裡沒有擦手紙或者洗手的乳液用完了,她一面補充,一面還表示歉意。我真的對她心存感激,因為我可以感受到她帶給我的溫暖。作為一位教授,我常常想,還好有這麼多已經作古的人做了那麼多的研究,才使我們這些後知後覺者有精采的書可教,如果我有一些研究的成果,應該感謝同事們的切磋和研究生的努力,我能不感謝他們嗎?

我最近偶然間看到一篇愛因斯坦寫的短文,文章中,愛因斯坦說他一直心懷愧疚,因為他的一生,得到別人的幫助實在太多,所謂別人,他特別強調包含已經死去的人;他又說,他覺得他向社會借了很多的債,因此他說他必須提醒自己,要為別人而活,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人人都應該為別人而活」。

愛因斯坦在學術上的成就,幾乎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地步,但是他仍然強調他應該感謝別人,因為他的成就也是建築在別人的努力之上。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都一再地強調他欠社會太多,我這種人當然更應該有同樣想法了。愛因斯坦說他要努力回饋社會,我更該回饋社會了。

但是如何回饋呢?我有我的作法,我抓一些德蘭中心的小鬼,來做為學生,教他們英文和作文,這些小鬼雖然老大不願意,但是因為我實在教得太好了,他們也就「勉於接受」了我的教導。我們常常聽說弱勢團體的小孩子功課不好,其實都是因為他們沒有人做他們家教而已,一旦有人做家教,成天做習題,背英文單字,數學和英文就不會太差。我也是運氣好,有一位富翁肯捐錢成立博幼基金會,專門幫助弱勢孩子,現在聯電已經開始同樣工作了,而且鴻海也要在近日內開始。這些事情是我寫「大庇天下阿強俱歡顏」靈感的來源。

可是教弱勢孩子也絕對是一條單行道,我從不覺得我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反過來我一直覺得這些調皮小鬼們的確帶給了我好多好多的歡樂和心靈上的平安。每次去教書,我就精神百倍,心情極好。(我的那批學生當時心情一定非常沮喪)因為我覺得我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也是使我極有成就感。我常想,我應該感謝他們,是他們使我的人生過得很有意義,「是我應該謝謝你」,就是這樣寫出來的。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幾分鐘以後,我聽到了一個女孩子也加入了歌聲,終於好多人都參加了,大合唱的歌聲四面八方地傳到我的腦中


  • 我最近偶然間看到一篇愛因斯坦寫的短文,文章中,愛因斯坦說他一直心懷愧疚,因為他的一生,得到別人的幫助實在太多,所謂別人,他特別強調包含已經死去的人,他又說,他覺得他向社會借了很多的債,因此他說他必須提醒自己,要為別人而活,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人人都應該為別人而活」。
  • 南投縣的埔里有著好山好水,宜人的氣候加上純淨的水質培育出許多豐盛的特產,如茭白筍、米粉還有紹興酒等等。但鮮少人知道在這個921地震後重建的山城埔里,有一間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而這所大學裡更有一位在台灣藝文界享譽盛名的教授 ─ 李家同。
  • 【大紀元10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報導)生命值錢嗎?人性尊嚴的悲哀,在印度隨處可見這種世間的悲劇,國立暨南大學李家同教授,1日在嘉義市勞工育樂中心語重心長的說出了他在印度擔任垂死之家志工的服務經驗。同時對印度長期視人如草芥,種姓制度促使社會階級的兩極化,使大部份的人處在不如動物的生活中,這些賤民如同世襲般,永世不得翻身。李家同教授說,看到印度的貧窮與落後,不禁使人懷念台灣的富足,並希望大家都能珍惜一切,那怕是舊衣服,也不要隨意丟棄,捐給慈善機構,因為窮人很需要它。
  • 【大紀元10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十七日電)罹患肺腺癌的樞機主教單國璽為了傳達對生命熱愛的訊息,將舉辦一系列的「生命告別、生命思維」音樂講座,十九日晚上在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登場,他也邀請很多名人,包括教授李家同、台灣高鐵執行長歐晉德等人對話,鼓勵民眾活得樂觀、進取。
  • 【大紀元10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縣二十七日電)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生命告別之旅「永不落幕的對話」,今天下午在雲林科技大學禮堂舉行,吸引爆滿聽眾。單國璽說,將生命完全奉獻,一生最快樂就在此刻,與談的生命教育家李家同教授說,心裡有愛就是天堂;樞機主教呼應,並呼籲用愛創造生命光輝,享受天堂的滋味。
  • 【大紀元11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蓉台北四日電)台灣大學今年傑出校友名單出爐,包括作家余光中、林文月、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等九位獲選,將於十一月十五日台大校慶時表揚。
  • 【大紀元11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周永捷台北十五日電)台灣大學今天舉行「創校七十九年暨改制六十二週年校慶慶祝大會」,余光中、林文月、呂紹嘉、蔡振水、朱國瑞、陳恆昭、蔡明介、施崇棠及李家同等人獲頒傑出校友獎。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台大人在人文藝術、科技、工商及社會服務上的卓越貢獻,展現台大人與眾不同的理念與情操。
  • 我決定幫助吳教授解這個謎。我給吳教授一個小小的錄音機,叫他白天用這隨身帶著的錄音機,一旦頭痛就對著錄音機將當時周遭的情形描述一下。
  • 為什麼吳教授會對咳嗽如此敏感呢?我知道吳教授曾去過非洲,果真在他的日記中,發現了一段可怕的經驗,他照顧的一個難民小男孩,病死在他的懷中,臨死以前,這個小男孩不停的咳嗽。吳教授的日記中清楚的記錄了這件事。我注意到,吳教授非洲之行的日記到此事件為止,以後就不再記了,可見吳教授心靈受創傷的嚴重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