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用錢自理 一位企業家從小習得理財技能

「我從7歲起就可得到每月140美元的零用錢。」一位企業家從小就從父母那兒學到理財技能 。圖為示意圖。(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9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23年11月09日訊】(SWNS報導/大紀元記者月明編譯)一位企業家講述了,她是如何從7歲起每月就有了140美元的零用錢,但她說這教會了她如何按預算來安排生活。

漢娜·庫馬基斯(Hannah Koumakis)現年24歲。從7歲到14歲,她無需做任何家務就能從父母那裡得到這筆零花錢,然後,她學會了通過給鄰居洗車和遛狗來賺錢。

但這有一個條件——她必須做預算,並將自己的財務狀況記錄在本子上,幾乎所有她需要的東西都要自己買。

(從7歲到18歲)這11年來,她將自己的「收入」分為幾個類別——長期和短期儲蓄、支出,以及將十分之一的「收入」捐給當地教堂。

她說,朋友們都以為她家很有錢,但實際上,庫馬基斯女士和她的兩個姐妹必須用這些錢來支付自己的生活所需,比如衣服、和家人外出吃飯,還包括學校旅行的費用。

每個月,她會存入70美元作為長期儲蓄,20美元作為短期儲蓄,14美元作為什一奉獻,剩下的36美元才是自由開銷。

這11年的長期儲蓄,庫馬基斯女士全部用於購買房子。

這位自僱的播主兼企業主,來自新西蘭奧克蘭的庫馬基斯女士表示,這讓她從小就學會了製定預算,她現在在管理自己的商業支出上感覺很獨立,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

「支出和儲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課程。」她提到,「我認為有關這方面的教育還不夠,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夠有這樣的成長經歷。

「這對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你一定會用到這項技能;如果可能的話,父母都該這樣做。

「2007年時,140美元比現在值錢多了。

「我們的父親會讓我們把所有的財務情況記都錄在本子上。」

孩子使用帳本和計算器制定預算。(Shutterstock)

庫馬基斯女士和她的姐妹們從7歲至14歲都是由母親在家教育的,父親則是一名男裝推銷員。

她說,零用錢制度讓她從小就非常懂得感恩,因為她需要的大部分東西都要自己買,所以她知道東西要花多少錢。

精於理財的庫馬基斯女士表示,這點在聖誕節時更為明顯。

她說,「聖誕節時,我記得我和我的姐妹們都會為(收到)新襪子(禮物)而興奮不已。

「雖然只是普通的襪子,但我們很感激,因為這樣就不用花錢買了。

「我的意思是,大多數孩子不會因為(收到)襪子而感到興奮,但這就是為什麼我給們零用錢的方式如此重要。

「在學校裡,人們以為我們很有錢,因為我們有零花錢,但事實並非如此。

「人們不明白,我小時候的大部分零花錢都花在了父母通常會親自給孩子買的東西上。

「我們的錢甚至用在了度假上。

「也就是説,從7歲到14歲,我們也會把我們得到的零用錢花在每一次的旅行上。」

雖然庫馬基斯女士篤信她父親的這一方法,但她提醒希望效仿該方法的父母們,要充分考慮好給孩子多少零用錢。

「顯然,在2007年我存錢的時候,140美元是一大筆錢,但今非昔比」,她說,「我建議你先充分計算出與你孩子有關的一切花費,然後再從那兒著手。」

「重要的是,你必須給你的孩子足夠的生活費,並監督和指導他們如何處理財務的相關問題。」

原文:‘I Got $140 Pocket Money From Age 7’: Her Parents Taught Her Finance Skills as a Kid—Here’s How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責任編輯:李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8歲的傑克遜·登克(Jackson Denke)在星巴克(Starbucks)買了杯咖啡的時候,他可不僅僅是喝杯咖啡這麼簡單。
  • 澳洲理財專家、Barefoot Investor公司創始人帕普(Scott Pape)最近就金錢觀與責任感問題分享了自己的一些育兒經驗。他認為,如果家長希望孩子長大後既懂事又會理財,就需要從小教育孩子喜歡幹活,不要讓孩子生活得過於輕鬆。同時,家長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不要讓孩子鑽到錢眼兒裡去。
  • 提供私立教育是給孩子的上佳禮物。規模小的私立或私立宗教學校的教室較小,老師可以給每個孩子花較多時間。但私立學校的費用較高,可能難以獲得所需資金。管理好財務,可以幫助孩子到私立學校上學。
  • 父母是孩子所見世界的全部,父母是能配合孩子的程度說明在生活中經歷到的所有經濟活動並談論的人。父母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將會決定孩子對社會與人情世故的理解與思考。若想栽培出擁有正確金錢觀的孩子,首要注重的是親子對話。
  • 《Summer Snow》與《我想念我媽媽》,很難相信這兩者是同一部影片的名字。英譯中,一個字都沒對應上,也是讓人服氣。「我想念我媽媽」,直白,挖地三尺的接地氣,這類電影我大概率不看;「Summer Snow」,夏日之雪,如此的文藝脫俗,更不是我的菜。然而,完全不搭的兩者擺在一起,再加上鮮綠背景上鵝黃衣衫的小姑娘陽光燦爛的笑容,莫名其妙地,鼠標就點了上去。
  • 傾聽時,可以表達一些支持行為,如拍肩、給予安慰等。(Shutterstock)
    「聆聽、聆聽。我很想這麼做,但他什麼都不告訴我!」我不知道曾經從多少已經不抱希望的父母口中聽到這句絕望的抱怨。其實,光是打開心房和耳朵並不足以讓孩子說話!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 對父母或教育者來說,最嚴重的兒童教育錯誤,就是對走上錯誤道路的兒童預言悲慘的結局。這類愚蠢的預言會助長兒童的怯懦,讓情況無限惡化。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兒童。
  • 德里克‧萊恩(Derek Lane)和林賽‧萊恩(Lindsay Lane)夫婦即將迎來他們結婚23周年紀念日,他們共同培養了一種自我控制和培養善良的家庭文化,相信語言是有力量的,規定一家人永遠不說「我恨你」這三個字,這幫助他們的五個孩子專注於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