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三百年的大師雕像 重新於凡爾賽宮展出

文/洛林·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 翻譯/陳遇
菲利普‧貝特朗(Philippe Bertrand)、勒內‧弗林(René Frémin)和雅克‧布梭(Jacques Bousseau)的雕塑作品《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Zephyr, Flora and Love)細部,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爾賽宮。(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3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和風徐徐,春意盎然。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在他的《農事詩》(Georgics)中如此描述春天:「春天將林地和森林披上了一層綠葉……青草在西風的微微吹拂下恣意舞動;濕潤的水氣滋潤了所有生靈。」

在這個季節裡欣賞關於春天的藝術品再適合不過了。法國凡爾賽宮近期展出的雕塑作品《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Zephyr, Flora and Love),描述的就是希臘神話中春天的誕生。這座真人大小的雕像是太陽王路易十四晚年親自委託製作的,然而作品在路易十四過世後才完成,此後便收管於王室的藝術品倉庫。在經過幾度轉手後,該作品在18世紀末就從官方檔案消失了,直到近年才重新尋回,回到凡爾賽宮。

菲利普‧貝特朗、勒內‧弗林和雅克‧布梭的雕塑作品《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爾賽宮。(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全由大理石雕刻而成,上面共有三個人物:西風之神仄費羅斯、花神芙蘿拉以及愛神,描述著希臘神話中仄費羅斯和芙蘿拉相遇的愛情故事。首先,年輕英俊的仄費羅斯展開翅膀,優雅地從天而降,迎接花神芙蘿拉。芙蘿拉轉身朝向仄費羅斯,她的姿勢非常優雅,好像在跳舞一般。他們兩個一見鍾情。在他們的膝前則是小巧可愛的「愛神」,以男孩的形象出現在他們的前面,象徵著純潔的愛。

菲利普‧貝特朗、勒內‧弗林和雅克‧布梭的雕塑作品《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局部,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爾賽宮。(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在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筆下,仄費羅斯在神界首次見到仙女芙蘿拉時,就決定許她為自己妻子。奧維德以第一人稱來描寫芙蘿拉的內心:「我對我的婚姻沒有任何怨言。我享受永恆的春天:一整年都陽光普照,樹木長滿綠葉,土壤充滿養分。在我嫁妝的田野裡有著結實累累的花園,澆灌以清澈的泉水。我的丈夫將其以繁花妝點,並說:『女神,由你來掌管花朵。』」

菲利普‧貝特朗、勒內‧弗林和雅克‧布梭的雕塑作品《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局部,1769年。大理石,83 7/8英寸x59英寸。凡爾賽宮。(Christophe Fouin/Palace of Versailles提供)

受希臘神話的啟發,法國雕刻家菲利普‧貝特朗(Philippe Bertrand)、勒內‧弗林(René Frémin)和雅克‧布梭(Jacques Bousseau)將這個故事以優美的姿態創作出來,寓意春天的誕生。這三位藝術家皆為法國王家繪畫與雕塑學院所訓練出的雕刻家,這間學院是由路易十四在位時創立的,目的是提升工匠的地位,將中世紀的工會組織發展成更大規模的學院。該學院創立後,改善了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也成為歐美許多藝術學院的典範。

當時法國的雕刻作品多委任意大利或法蘭德斯地區的藝術家,為了發展法國的雕刻工藝,路易十四將該學院作為訓練法國雕刻家的搖籃。該學院畢業的藝術家們通常也替王室創作,他們也得以在年度沙龍中展出自己的作品,以便能獲得更大的知名度。

17世紀至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盛行洛可可風格,不過太陽王路易十四卻不喜愛這種過於繁複的風格,相反地,他更加偏好希臘羅馬時期的古典風格,因此學院的許多學生都會前往羅馬深造,學習並臨摹古代的藝術遺產。

當時法國宮廷正在興築凡爾賽宮,需要大量的雕塑來裝飾宮殿和花園,而《仄費羅斯、芙蘿拉與愛神》正是那時候留下的最後幾件雕塑作品,代表著路易十四晚期的雕刻風格。

不過,這件作品自18世紀以後就從凡爾賽宮中消失。同樣消失的還有蘭貝爾—西吉斯貝爾‧阿當(Lambert-Sigisbert Adam)的《豐饒之神》(Abundance),兩件皆落入私人收藏。在沒有任何文獻記錄之下,凡爾賽宮的研究員憑藉著幾張未出版的舊照片,在沒有實際地址的情況下,從拍賣會的舊檔案上尋找線索,再追蹤買主家族所有可能的財產地點。經過無數次的尋訪後,直到2018年才重新找到這幾件雕塑。

原來,在經過幾次轉手後,兩件作品雙雙落腳在巴黎的安哥拉大使館內。當2018年研究員前往拜訪時,驚訝地發現尋覓多年的雕像赫然出現在眼前,多年來,它們一直靜靜地矗立在大使館的花園裡。經過洽談後,該國大使決定將其捐贈出來,讓兩座雕像重回凡爾賽宮和特里亞農宮,也讓大眾得以深入認識這兩件精美的大師傑作。

展覽「失而復得的大師作品」(The Recovered Masterpieces)於凡爾賽宮展出至6月5日。更多資訊請參閱這裡

原文The Return of Spring and 2 Versailles Masterpiec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

責任編輯:茉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法國著名的凡爾賽宮因中共病毒關閉了82天後,在6月6日重新向公眾開放。這座由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於17世紀建造的凡爾賽宮,在重新開放之前工作人員做了大量的準備,屆時遊客可以見到煥然一新的宮殿。
  • 凡爾賽宮
    法王路易十四在擴建父親的山頂城堡(這間豪華的鄉間寓所)後,便開始了這項傳統。在往後五十多年的時間裡,凡爾賽宮成為歐洲規模最大又最具影響力的宮殿,也成為建築、音樂、戲劇和裝飾藝術等偉大藝術發明的來源。
  • 17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1710-1774年)委託建築師昂熱-雅克.加布里埃爾(Ange-Jacques Gabriel)在凡爾賽宮的花園深處設計一座樸素的宮殿,作為暫時遠離宮廷壓力的休憩處所。這就是至今著名的小特里亞農宮,不僅是路易十五和家人修養生息之所,在路易十六登基後更成為了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專屬的私人宮殿。
  • 為什麼以前的畫家可以畫出莊嚴的天國世界及神在人間的事蹟呢?是這些畫家被選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國以及神顯現出來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類的傳統道德及善良風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也是藝術家的使命,用畫筆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1975年,對美第奇小堂(The Medici Chapels)博物館館長保羅‧達爾‧波格托 (Paolo Dal Poggetto) 來說,是個令人振奮的時刻。他在聖羅倫佐大教堂的新聖器室(New Sacristy,祭衣聖器儲藏室),發現了一個隱藏在櫥櫃下的活板門。活板門下,有石階通向一個小密室,這個小密室被遺忘了500年之久。一開始以為它只是一個煤炭儲藏室,然而,經過仔細思考該密室所處的位置後,波格托館長懷疑在牆壁的泥灰層後方暗藏玄機。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