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鑑】這些兄弟們「爭義」改變彼此命運

作者:懷忍忍
無私的兄弟之愛,人愛天也愛。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967
【字號】    
   標籤: tags: , ,

無私是最難得的品德之一,無私的表現往往能感動天地,在人間也可能得到具體的回報。在歷史的長河中,家家都有一本故事冊,一些展現無私的兄弟情誼的故事——兄弟爭獄,兄弟爭義甘心赴死,兄弟慈悲無懼疫病,這些歷史上的真實故事,種下永恆的情義,給人溫柔的慰藉,也給予後人種種啟發的力量。

溫柔的力量

明朝萬曆年間有位進士名喚陳世恩,是夏邑(河南商丘)人。

他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二,哥哥是孝廉,小弟從少小就游手好閒,每天和太陽一樣早出門,日落西山還不見人回來。

兄長孝廉每每嚴辭厲色規正他,他依然我行我素。世恩對哥哥說:「這樣做徒傷兄弟的友愛,沒有益處。」

世恩每天夜裡親身等門守候著弟弟,等到弟弟回來,就親自為他開門,對他噓寒問暖:「肚子餓嗎?弄個熱食給你吃。」

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弟弟終於被感動,真心悔過了,從此不再晚歸。

萬曆己丑年,陳世恩中進士,官運漸漸亨通,那時長兄已經去世了,長兄的側室吳氏還在。

一天吳氏的弟弟吳三,來探望姊姊。吳三戴著舊帽子,衣衫襤褸,一副貧賤的模樣。

陳世恩邀請他上座,與他面對面進食。

這時陳世恩的弟弟剛好回家,看到這個不速之客,問二哥說:「給他吃喝盡夠了,為何延請他上客座呢?」

陳世恩說:「庶嫂無兒無女,年少就孀居,為哥哥守制,我心中很感動,很敬重她。人家說愛屋及烏,請她弟弟一起對坐吃飯,又何妨呢?」其弟聽了哥哥的一番話,非常歎服。

陳世恩有兩個兒子——吳升和吳陛,都登了進士。

兄弟爭獄

鄭湜生於明朝洪武年中。當時宰相胡惟庸因案被明太祖處死。天外飛來橫禍落在鄭湜一家六兄弟頭上。有人懷怨誣告鄭家兄弟都是胡黨一夥,在胡惟庸生前與之有往來。因而,鄭湜和兄長六人成了官府急急拘捕的對象。

鄭湜的兄長們要上京赴官府應審,鄭湜說:「弟弟在此,怎忍讓各位兄長去承受刑罰呢?」

他說讓他一人上京去見府吏說個明白。

他二哥鄭濂,因為別的事情已經早先到了京師。看到弟弟鄭湜來到,就對他說:「我在家中比你年長,該當我去認罪,這事與你沒有關係。」

鄭湜說:「哥哥,讓我去說個明白。萬一沒辦法洗清咱們家的冤屈,就讓弟弟一人去伏罪。」

兄弟二人都爭著入獄。他們的事情傳到了明太祖耳中去了,太祖就把兄弟兩人都召到朝廷,慰勞他們。

太祖對身邊近臣說:「你們看看像他們這樣的人,會胡作非為嗎?會願意跟從別人去幹壞事嗎?」

結果兩兄弟都被提升為朝中參議。

兄弟爭義  甘心赴死

兄弟爭義,甘心出征戍邊赴死。(Shutterstock)

孫棘,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當時家中有男丁就要出丁戍邊,每家出一丁。他的弟弟孫薩答應由自己去充軍。

孫棘的妻子許氏跟他說:「夫君是我們家的戶長,怎可把這危險的差事讓弟弟去承擔呢?母親臨死之前,把小弟託付給你。現在他還未婚娶,還未成家立業。而夫君已有兩個兒子,即使戰死沙場,也沒有後繼無人的遺憾了。」

孫棘聽了妻子的一番話,立即就到郡府去,提出代替弟弟孫薩戍邊的意願。結果呢,弟弟孫薩不同意,不願兄長代替自己服兵役。

兩兄弟爭著這個危險的差事,反倒讓太守張岱心中起疑,不知他們葫蘆裡賣什麼藥,於是就把兄弟倆分開留宿,並派役吏私下去查個究竟。役吏各自經過一番細查之後,回報太守,哥哥和弟弟都是和顏悅色,甘心赴死的,請太守能成全。太守張岱被孫家兩兄弟的無私之情感動了,特地為他們寫了書表呈報上去。結果兩兄弟得到聖旨,特許免徵。

兄弟慈悲  無懼疫病

庾袞是晉朝咸寧年中的人。一年大疫流行,庾袞有兩個哥哥在大疫中死去。二哥庾毗又告危,父母和家人都在外避禍。庾袞獨自一人留在家中,不肯離去。

他親自服侍身體極度衰弱的哥哥,不分晝夜,不眠不休地為他調理湯藥。有時撫著兩個死去的哥哥的棺木哀泣。過了百多天,大疫消失不見了,家人才又回到家中。這時二哥庾毗也痊癒了,庾袞則全然無恙。

大疫有眼

大疫有眼,好人不染疫!史上這樣的明證不少。

隋朝時,岷州的民俗畏疫,家中一人染疫,全家人都躲得遠遠的,以致病患無人扶助,往往難脫一死。辛公義出任岷州刺史時,觀察到這種陋習,就貼出布告,凡是家中有染疫的病患都送到州辦事廳來安置。盛夏時節,廳廊裡擠滿了染疫的州民。

辛公義在病人間設了一坐臥榻,他本人辦公、睡覺都在這兒。他捐出了薪俸為病患準備醫藥,細心呵護他們,詢問身心狀況,並引導他們遵從醫囑,養護自己。後來這些染疫的人都一一痊癒了。這時,辛公義就召集他們的親戚,跟他們道出關鍵指引迷津:「死生有命,豈能互相染疫?疫病若是能染給別人的話,我應當死去很久了!」

那些對染疫的家屬不管不顧的人,此時都滿心慚愧地感謝而去。此後,岷州的壞風俗也為之一變。@*#

資料來源:《德育古鑑》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時,經過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寧織造府。曹寅的嫡母孫氏,當年小玄燁的奶娘,出來給康熙磕頭。康熙當時拉著她的手,對周圍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當時正是春天,廳堂前有萱草盛開,康熙手書「萱瑞堂」,賜給他的孫氏奶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