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化域外綻放的古韻

京都寂光院風致 追唐風文化溯書道

作者:任采真

京都寂光寺為日本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始建的古寺,圖為本堂一景。(任采真/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6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淨敬交融寂光院

在京都具有古久歷史的寂光院座落在京都的北邊,離市區不到一小時車程的大原山區。如果想要品味觀光味少一點、古意多一點的清境,就來訪一訪這個澄淨與虔敬氣氛交融的寂光院。

京都風華之一,迴遊庭園山水。(任采真/大紀元)

把車停在十分鐘步程外的停車場,讓大自然的四季風致伴著你的步履蜿蜒上山,經過閒散點綴山路邊的茶屋、土產小店、小憩食堂、溫泉、味噌屋,跨過小山溪,不久就可以來到直上寺門的一小段陡峭台階。

京都風致–山中溫泉。(任采真/大紀元)

如果你是初冬來到這裡的話,正是寂光院之光迴照寺院建築最殊美的時光。寺院正後方一隴山林的黃橙秋色,在寂靜陽光下散發出澄澄光亮,玄靜又富有清澈的慧光。靜修的寂光照映無窮無極十方世界,古人修行的境界自在其間謐謐展現開來……。

日本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始建的京都寂光院。(任采真/大紀元)

寂光院的追想

寂光院始建於公元六世紀末(公元594年),讓人追想起日本飛鳥時代(公元592年到710年)的文化風尚。飛鳥時代,仰慕、模仿神州中國的文化,形成當時的政治與文化風尚,在前頭引領著奈良、平安時代唐化之風的步履,其中的巨擘、舵手就是建造寂光院的聖德太子(公元574年-622年,名為廄戶豐聰耳)。

日本京都寂光院始建於公元六世紀末(594年)。圖為寂光院的山門內側。(任采真/大紀元)

篤信佛教的聖德太子為已故父王(用明天王)祈求冥福,而建造了寂光院。聖德太子生年時代約當中國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創。他五十年不到的人生真的非常特別,好像在實踐一種天命--為了傳播中華文化到東土日本而生。在中日兩方都有聖德太子是中國北朝末年慧思禪師轉世的說法。[1]

聖德太子崇敬神佛 奠定日本文化基礎

篤信佛法的聖德太子將中土崇敬神佛的信仰帶入大和國。「日本」國名是七世紀末確定的,飛鳥時代是以「大和」為國名。聖德太子的篤信佛法在大和王室、貴族和民間起了很大的示範作用。早年,他透過朝鮮半島取經,後來他開展了直接從中土大量輸入佛教經典以及中華文化的新里程碑。

同時,聖德太子也留給後人京都寂光院、奈良法隆寺等等的寺院建築,這些或素樸、或宏大的寺院建築都能讓後人追憶當年敬天敬神的心香。

聖德太子從中土直接輸入中華文化經典、佛經,提倡道德和崇敬神佛的信仰。圖為《聖徳太子勝鬘經講讃圖》。(公有領域)

遣隋使 直航開啟交流

聖德太子派遣「遣隋使」從中土直接輸入佛經和學問經典、政治制度文獻紀錄,揭開日本和中華文化交流的重大史頁。根據日本國史,留下記載的遣隋使一共有三次,分別是在公元607、608年和614年;從中國的隋代史書記載來看,第一次是在公元600年[2]。這幾次遣隋使都是聖德太子攝政時所派遣的。遣隋使成了後來平安時代大量、多次遣唐使輸入大唐文化的先驅。

藉中土經典展開日本書道史

「伴隨著飛鳥時代佛教黎明的來臨,日本書道史也從此展開。」(日本學者田中塊堂之言)。聖德太子帶動鼎盛的讀誦佛經以及寫經風氣,因為佛教經典和寫經的傳播,中國書法開展了對日本書道深刻的影響。

日本最古老的書蹟--聖德太子的《法華義疏》卷四部分。(任采真翻攝/大紀元)

目前日本書道史上最古老的書蹟就是聖德太子所寫的《法華義疏》四卷,寫成於公元615年。這四卷完全是漢文、漢字的書法,展現了中國南北朝的書法風格。飛鳥時代的中國式書法是日本書道的起步,聖德太子的《法華義疏》就是日本書道發萌的里程碑,中國的文字和書法成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磐石。

借中華文化 奠定日本文化基礎

公元604年,聖德太子作成日本最早的憲法--《憲法十七條》,以中土所崇尚的道德理念來規範君王與臣民的關係。其內容出處大量來自中國儒家、法家、陰陽家和佛家的經典。已故日本學者神田喜一郎和大庭脩都指出在其中融合涵蓋了中國的《毛詩》、《尚書》、《禮記》、《左傳》、《孝經》、《論語》、《孟子》、《管子》、《墨子》、《荀子》、《韓非子》、《史記》、《文選》等古代重要思想、文史著作。這些古中國的思想精神和學識,成了飛鳥時代重要的施政的準則,當然也影響了後世的日本文化。

寂光心香 悠悠千載

千百年來,樸素的寂光院展現禮敬神佛的心輝融入京都北邊大原山野。千百年前,聖德太子引進神州大陸中華文化,奠定了日本文化與國力的基礎,那時的輝煌歷經千年未曾沈寂。寂光院的澄淨光華,從大原通衡山(聖德太子前世在中國大陸衡山修行)依然指引著虔敬、歸真的道路。

京都風致–淨與敬的風華。(任采真/大紀元)

-附註-

[1]. 見王勇著:《聖徳太子時空超越―歴史を動かした慧思後身説》,日本大修館書店,1994年。

[2].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第一次的派遣在西元607年(推古天王15年),翌年回國,第二次的派遣在西元608年,翌年回國,此兩次的遣隋使都是小野妹子。第一次的遣隋使小野妹子回國時,隋史裴世清也同行到達難波(今天日本的大阪市),同年,因回送裴世清回國小野妹子再入隋。第三次派遣遣隋使是在西元614年,翌年回國,此次的遣隋使是犬上御田鍬。

見於中國《隋書》,有四次倭國(隋朝稱當時的日本)遣史的記載,依序是開皇二十年(西元600年,見〈倭國傳〉)、大業三年(,西元607年,見〈倭國傳〉)、大業四年(西元608年,見〈煬帝記〉)、大業六年西元610年,見〈煬帝記〉)等。@*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書道的表現形式,在現代以前一般可概括歸納為以漢字書寫的「唐樣書」(中國風書法)和以假名書寫的「和樣書」(日本國風書法)兩大分野。在日本書道史上有中國風主導和日本風主導的繁華時期。然而兩種風尚在相異的面貌下確有著相同的神髓,主要都是源自中國晉唐的古典書風,尤其是王羲之的書風,和宋朝富個性的重抒情的自由書風。
  • 在日本書道史的研究著作史上,毫無疑義地一向都肯定日本書法出於中國書法之說。從日本書道史研究著作所採的分期界標,也可以明顯觀察到日本書法的史脈和中國書法無可分割的深刻關連。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