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嫦娥本名不叫嫦娥 叫什麼?

作者:允嘉若
明 唐寅〈嫦娥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518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秋節「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嫦是「常」的意思,娥是美好的意思,這麼說,「嫦娥」就是恆常美好的化身。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歷史上到底有多久了?嫦娥到底是誰?現代流傳的「嫦娥奔月」故事中,人們大多傳說是夏朝后羿(馮羿)的妻子。那麼,嫦娥原本就叫嫦娥嗎?從歷代書籍留下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早在夏代《連山》、商代《歸藏》都提到這個奔月的故事,但主角的名字不相同,有恆娥、嫦娥、常娥,或是常羲的叫法。

夏代 商代

《歸藏》易1(《漢魏遺書鈔.經翼第一冊‧歸藏》,晉‧薛貞注)有這樣的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北宋《太平御覽‧藥》引用《歸藏經》「昔常娥以不世之藥奔月」,則稱「常娥」。可以見到,同一《歸藏》不同版本出現了「嫦娥」和「常娥」的不同寫法。

《歸藏》易書後附錄了失傳的《連山》易的一小部分,稱嫦娥為「姮娥」,稱她的丈夫為「馮羿」。《連山》易:「有馮羿者得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還記載了姮娥出奔前的占卜。

《連山》易的時代是夏,早於商代的《歸藏》易,更早於《周易》,是夏、商、周三代最早的易經。據此來看,「姮娥」之名出現於夏朝,早於商朝稱「嫦娥」。

中國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戶曉。(大紀元)

兩漢

後來兩漢著作中,如西漢《淮南子》立論以「姮娥」作比喻:「……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可知道,當時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經深入人心。

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靈憲》也稱「姮娥」:「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南梁《文選注》引註)。兩漢樂府《古豔歌》有「姮娥」這個角色:「姮娥垂明璫,織女奉瑛琚。」

關於嫦娥之名,有一種避諱說。說嫦娥原本叫「恒娥」,為了避漢文帝劉恒的「恒」2之諱,而稱「姮娥」。我們在上述《歸藏》同一抄本中,同時看到「姮娥」(附錄《連山》)和「嫦娥」(《歸藏》)之名。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如果「嫦娥」本來就叫嫦娥或常娥,又何必避諱漢文帝劉恒呢?由此可以推測「恒娥」或「姮娥」的叫法早於「嫦娥」。這和最早的易經《連山》易中稱「姮娥」剛好相印證。

有人說東漢《說文解字》字典中查不到「姮」這個字,有「恒」這個字,所以「姮娥」是後來造的。但是,東漢著作《潛夫論》〈志氏姓〉中有「姮姓白狄」是好姓的說法。

唐代

唐之前的詩詞中,「姮娥」比「嫦娥」多,但沒看到「常娥」的用法。唐代的詩詞中「嫦娥」出現的次數就多過「姮娥」了,也看到了少數「常娥」的寫法。唐朝詩人中,有人將「嫦娥」、「常娥」並用,像是白居易、 盧㒰的不同詩中就有這樣的現象。

還有一說

也有這樣一說,說帝俊(一稱帝浚)的妃子才是最早的嫦娥,名字叫常羲,她和帝俊生了十二個月亮。古音中羲和娥發音相同。《山海經》中說大荒中帝俊之妻是常羲,「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不過這個本事和嫦娥奔月並不相同,後代也不這樣襲傳。

這麼看來,「嫦娥」早於「常娥」;夏朝稱「姮娥」又早於商朝稱「嫦娥」;到了唐代「嫦娥」出現的頻率反而高於「姮娥」了。所以說嫦娥本來的名字不叫嫦娥,稱她叫「姮娥」(或「恒娥」)更貼真喔!

註1:《歸藏》易流傳於殷商,比周易還早,但原本已經失傳。現代有秦簡出土(湖北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中出土了秦簡《歸藏》,稱為「王家台秦簡歸藏」),但還未被完全研究出來。

註2:《說文解字》有「恒」字,恆是另外的寫法,見《說文.二部》 恒:常也。从心从舟,在二之閒(編按:同間)上下。心以舟施,恆也。
@*#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這裡舉一個古籍中的實例,它與當年嫦娥和后羿的故事有幾分相似之處。
  • 唐朝有一種精湛的「月宮鏡」,融合傳統中秋節的民俗故事於工藝鑄造中,既實用又精美,代代傳說中秋故事。「月宮鏡」是盛唐時期的人物故事鏡的典型品項。文飾可以一應對照到中秋節的傳說故事的角色。可見,中秋節傳說神話故事,應該早在唐代之前就已經流傳。
  • 「陰晴圓缺」月象無常,無常又是月亮的常態。月如無恨月長圓:恨人間生離死別不得圓滿?恨人間成住壞定滅律不能超越?或是「恨鐵不成鋼」?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中秋故事留下怎樣的遺恨?蘇東坡詩《中秋月》吟:「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夜年年來,明月夜不長好,此事古難全!如何脫凡律不為陰晴圓缺所牽?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