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日關係(9)

【文史】大唐文化影響日本文學藝術(下)

作者:劉曉

日本最早用假名書寫的故事書《竹取物語》,內容深受中國神佛思想和傳奇故事的影響。(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321
【字號】    
   標籤: tags: , ,

(接上篇)除了文字、經史方面的影響,唐朝輝煌的文學藝術亦推動了日本文學藝術的發展。

文學之影響

唐朝文學百花齊放,爭奇鬥豔,其中成就最為輝煌的當屬唐詩,唐詩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也是非常顯著。

史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都有過與唐朝著名詩人交往的經歷,在唐朝詩人的指點下,他們對唐詩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時在與詩人的唱和中,自己也變成了詩人。不少唐朝詩人在日本友人東歸時,都曾寫下贈別詩,如王維、李白、玄宗、孟孔、皮日休、陸龜蒙等。

隨著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的歸國,唐詩文集也傳入了日本,並被仔細研讀。詩人白居易因其詩形象生動、語言通俗、道民疾苦,而廣泛並持久地為日本人所喜愛,其《長恨歌》、《琵琶行》尤為流行。

此外,從8世紀開始,日本朝廷上下還鼓勵仿照唐詩進行創作,日王、貴族、大臣、士人競相寫詩,贈答相和,互相切磋,蔚然成風。日本詩人輩出,詩作紛呈,有些詩歌水平堪與唐朝詩人同類作品相媲美。在唐詩風靡日本的同時,日本本土的和歌、物語等文學形式也有所發展,如8世紀中葉成書的和歌集《萬葉集》,收錄了和歌4500多首。和歌不僅用漢字作音符,而且其也體現了中日文化的融合。最早用假名書寫的故事書《竹取物語》,內容深受中國神佛思想和傳奇故事的影響。

Gekkyu_no_mukae
《竹取物語》中的故事插圖「赫奕姬升天」(公有領域)

 

藝術之影響

大唐對日本在藝術方面的影響體現在書法、繪畫、雕塑、樂舞等多個方面。

有唐一代,湧現出不少著名書法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而日本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在學習中華文化之際,也對唐代與前代書法產生了濃厚興趣,一些人的造詣也相當高。據說鑒真東渡時曾獻給日本王室王羲之、王獻之的書帖,因為日本人酷愛這兩個人的書法。直到今天,書法藝術仍然風行日本。

Apsara_Horyuji1
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畫之飛天圖遺跡(公有領域)

 

唐朝當然也有眾多的知名畫家,如吳道子、王維、閻立本等;此外,寺院、石窟還有不少精美的壁畫。這亦讓日本人心馳神往。每次遣唐使來到大唐,都有日本畫家相隨,他們在中國期間,到處訪師學習,臨摹畫作,描繪唐朝風物,從而推動了日本繪畫和建築的發展。如繪於7、8世紀之交的日本法隆寺金堂壁畫(毀於二戰)及同時代的聖德太子像,均為仿唐的作品。日本的平成京等宮城均受大唐大明宮、太極宮影響。

640px-Heijokyo_Suzakumon_05
日本的平成京等宮城均受大唐大明宮、太極宮影響。圖為日本的平城京朱雀門(I, KENPEI/維基百科)

 

唐朝的雕塑藝術同樣輝煌,敦煌千佛洞等洞窟及陵墓的各類雕塑作品,栩栩如生,這自然也是日本工匠學習的對象。奈良時代,大興佛寺,對佛像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不少日本工匠汲取唐朝造像藝術技術,塑造了眾多的神佛形象,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對此也多有貢獻。

而大唐樂舞風格多樣,優美清新。隋朝時有九部樂,唐太宗時定為十部,後又分坐部伎樂六種,立部伎樂八種。唐玄宗更是精通音樂舞蹈,曾創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並曾創建最早的皇家樂舞戲曲學院「梨園」,成員多達千人。在其影響下,唐朝上上下下均喜好樂舞,盛況空前。

自古喜好樂舞的日本人,亦受大唐音樂影響。中國隋朝時期,受中國儒學影響的日本聖德太子深知音樂的教化作用,因此積極引進中國音樂並使之與佛教音樂融合,稱之為「伎樂」、「吳樂」。其後,日本朝廷喜好唐樂,除了派員學習外,還將唐樂引入日本,中國民間的踏歌也進入了日本。踏歌,多在節日聚會時演出,人們牽著手,以腳踏地,邊歌邊舞。直到今天,日本許多地方的節日聚會時採用的還是踏歌的形式。

1607041338512669-450x228
唐太宗所作的大型樂舞《秦王破陣樂》也曾風行日本。圖為敦煌莫高窟217窟壁畫《破陣樂舞勢圖》(公有領域)

 

698年,唐樂被正式納入日本朝廷樂隊。701年完成的《大寶律令》規定設雅樂師,731年,定員為35人。此外,佛事活動中也要演奏唐樂。唐太宗所作的大型樂舞《秦王破陣樂》也曾風行日本。日本能演奏如此複雜的舞蹈,足見日本對大唐的學習到了何種精深的程度。

在唐朝樂舞的影響下,日本宮廷舞蹈也出現了文舞、武舞之分,「田樂」、「散樂」等民間歌舞形式也紛紛出現,日本後來的歌舞伎就源於這一時期的樂舞。@#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從公元600年起,自南北朝以後中斷了百餘年的中日兩國官方交往重新恢復,這一年,日本向中國派出了第一批遣隋使。至614年的十五年間,中日雙方使節往來共五次,應該是相當頻繁的。彼時,正是中國的隋朝。
  • 當歷史走入大唐王朝時,唐朝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與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締造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在文化、經濟、政治、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都遠遠超越以往的所有時代。其中央集權的律令制度,從法制嚴密、機構完備到官制規範都令人歎服。唐朝還開創了官修正史的先河,由朝廷設專職史官,負責撰修前朝的歷史。
  • 為了保證遣唐使達到既定的目地,展現日本的風貌,日本對使臣和留學生等都進行嚴格的選拔。如留學生要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知書達理,多才多藝,漢學造詣深厚,既能為本國增光,又能回國後學以致用,當選的多為著名的學者和文人。這也就是為甚麼日本遣唐使在唐人心目中形象非常好,於「所朝諸藩中最盛」。
  • 輝煌的大唐文明對日本的影響體現在文字、經學、史學、文學、藝術、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宗教、禮儀、建築、自然科學、社會風俗等許多方面,迄今仍清晰可見。不妨先說一說大化改新。
  • 大唐對日本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佛教也是其中之一。佛教最早是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而朝鮮的佛教來自中國。552年,百濟的聖明王向日本天王進獻佛像、經論、幡蓋,並上表勸信佛法,佛教正式傳入日本。不過,此前,由於日本、中國和朝鮮人之間的頻繁交往,日本的一些人很可能已接觸佛教。
  • 為了使大唐之風廣傳,培養更多的相關人才,日本朝廷亦仿效唐朝,建立了各級學校,廣泛傳授漢學。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