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三月初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最初指的是节气。在我国传统的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反映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时间大约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换算成国历,约在四月四日或五日。
有人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三面点火而留下一面,介子推受不了大火就会出来接受封赏,晋文公误认有理就下令点火烧山,不料三天昼夜的大火虽已熄灭也未见介子推出来。
清明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实行禁火冷食,要到清明日的中午才能重新举炊。
“清明”是节日,也是节气的名称。作为节日的“清明”与作为节气的“清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上来看,清明节是从“清明”这一个节气演变而来的,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只有“清明”和“冬至”两个节气演化为节日;从区别上看,节气只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风俗习惯和纪念意义。
清明节又到了。相传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中国人崇尚伦理孝道,重视慎终追远的精神,“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活动,充份表现了不忘本的传统美德。所以清明节又称为“思亲节”。
从各地的习俗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清明节的食品都有一共同特色,就是皆可冷食,虽然在这资讯时代里,这寒食的习俗以不再像过去那样被重视,但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万古流传。
清明节的食俗源于寒食节,在寒食节禁止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寒食节起初是一个月,后来逐渐缩短,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寒食节和清明节也就合二为一了。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
中国历法中有二十四节气 ,每一个节气表示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具体位置。清明,是24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在春分后十五日,大约在每年的四月四日或五日。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公子重耳因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护下,流亡国外。有一天,他们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无力走动。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重耳感动的说:“你这样待我,日后我怎样报答你呢?”介子推说:“我不求您报答,但愿你以后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4月4日是清明节。清明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实行禁火冷食,要到清明日的中午才能重新举炊。
    共有约 43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