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唐诗】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撰文/ 明珠
font print 人气: 4191
【字号】    
   标签: tags: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全唐诗.卷128_019》

这首诗也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的作品,是王维田园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本诗的题目一作〈秋归辋川庄作〉,因此笔者判断这首诗写于秋天,与〈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作日期很接近。

奇石之归去来

在赏析此诗前,首先跟各位读者分享一则与王维有关的神奇故事:王维曾经给岐王李范(唐玄宗的弟弟)画了一幅画,画上只是很自然的画了一块石头,但此石就像是名山上的怪石那样极具神采,画上的石头有王维的题字及印章。岐王把这幅画当成宝贝那样珍藏,有时间就拿出来观赏,并生出了游天下名山的想法。几年过去后,再拿出这幅画观赏,发觉画上的石头更具神采。岐王常对画赞叹。

一天早晨,大风雨忽至,雷电交加,画上的石头突然穿透屋宇破空而去,不知所终。岐王发现画上只剩一幅空轴,石头不见了。唐宪宗(公元805年-公元820年在位)时期,高丽国王派遣使者来朝,使者奏曰:某年某月某日,大风雨中,从高丽国的神嵩山上飞下一块奇石,掉在王宫中,奇石上有王维的字印,高丽国王知道这块奇石一定是中国的宝物,不敢擅留,故派遣使者来天朝奉献。

宪宗奇之,命人拿出王维的书画作品比照石头上的字迹及印章,丝毫无差。宪宗这才相信王维画作的神妙,敕令遍索海内,将王维的作品收藏于宫中。为了防止画作上的景物飞走,在藏王维画作的偏殿地面洒上鸡鸭狗血,以拘押之。(以上译自清.赵松谷《王右丞集注》援引《丹青记》、《琅嬛记》的记载。)

笔者曾与友人笑谈说:《宣和画谱》载宋徽宗时期,大内珍藏了一百二十六幅王维的画作;至清朝还都有人收藏。为何现今一幅也无?是否不知收藏王维画作之法,以至于画上的景物都飞走了?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积雨,犹久雨,连续几天或一段时间下雨;它是唐诗中很常见的一个词。写诗的场景可能是在绵绵不断的雨中;也可能是久雨初霁的时候。如韦应物〈山行积雨,归途始霁〉这首诗描写的是久雨过后的山色及心情;而刘湾〈对雨愁闷,寄钱大郎中〉:“积雨细纷纷,饥寒命不分。”则是讲久雨之时的心情。本诗是指久雨初霁的时候。空林,与“空山”的词意相近,指幽静人少的山林或有树林的山岳。这也是唐诗中常见的词。烟火,本诗指炊烟。“迟”的意思是“迟滞”,在山区久雨初停的时候,空气很潮湿,炊烟上升就让人觉得有“滞重”感。如果在晴朗的天气,炊烟袅袅上升,就显得轻灵。所以“迟”字用得特别传神,撇开它是个韵脚不说,很难找到其他的字来替代。

“积雨空林烟火迟”大意:久雨初霁的山区人家,户户升起了炊烟。这一句的画面和意境很难用确切的白话表达完整,因为“积雨空林”还表示久雨过后山区的树林,草木枝叶都带着雨滴;(晌午时分)农家户户升起了炊烟,炊烟在潮湿的空气中缓缓上升(烟火迟)。<--ads-->

蒸藜,煮野菜。藜,古代平民百姓常吃的一种蔬菜;属藜科,其茎直立,叶子菱状卵形,边缘有齿牙,下面被粉状物,花黄绿色,嫩叶可食。黍(音属),亦称黍子、黄米、秫米、黄糯;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实煮熟后有黏性,可以酿酒、做糕饼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稷》:“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又据《新唐书.五行志二》载:“都人以黄米及黑豆屑蒸食之,谓之‘黄贼打黑贼’。”因此,炊黍,即蒸黍子糕饼。

饷,本意是给田里劳作的人送饭。这个“饷”字也用得特别巧妙,“饷”还可理解为“饷午(吃午饭)”;而且在古汉语中,“饷”又可通“晌”,也是表示中午的时候。菑(音资),田地。东菑即东边的田中。

“蒸藜炊黍饷东菑”这一句的场景是,在中国古代那种男耕女织的社会中,男丁在田中干活,妇女在家中操劳家务,到了中午的时候,妇女在家里煮好了藜菜汤(蒸藜),蒸好了黄米糕饼(炊黍),用食篮子装好,送到东边的田中去(饷东菑)。当然也有可能是让家中的孩子送去。

首联让我们又一次的领略了王维诗作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是一个温馨而又祥和的山区农家劳作的场景。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这个词在古诗文中相当常见,在不同的诗文中词意也不尽相同;在本诗中既有“(水田)广阔貌”又有“(水田)密布貌”之意。这种用法见于唐.罗隐〈省试秋风生桂枝〉诗:“漠漠(广阔貌)看无际,萧萧别有声。”西汉.枚乘〈柳赋〉:“阶草漠漠(密布貌),白日迟迟。”西晋.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密布貌)。”水田,围有田埂,用以蓄水种稻的耕地。白鹭,又叫鹭鸶,鹳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阴阴,比喻树林枝叶茂盛而荫蔽覆盖的样子。夏木,这也是唐诗中常见的词组,它并不特指夏天的树木。春、夏、秋这三季,凡是枝叶茂盛的树林或树木均可称为夏木。因为“夏”字在古汉语中有“大”的意思。《尔雅》:“夏,大也。”《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毛传》训“夏”字曰:“大也。”

例如:韦应物〈立夏日忆京师诸弟〉:“夏木已成阴,公门昼恒静。”这是立夏时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此诗从其他的诗句中判断是描写初春时的情景(“绿垂风折[春]笋,红绽雨肥[春]梅。”、“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酒醒思卧簟,衣冷欲装绵。”)。刘禹锡〈观棋歌送儇师西游〉:“山人无事秋日长,白昼懵懵眠匡床……商山夏木阴寂寂,好处徘徊驻飞锡。”这是秋天的时候。白居易〈村居卧病三首〉:“夏木才结阴,秋兰已含露……新秋久病容,起步村南道。”这是初秋的时节。笔者之所以详细分析“夏木”的意思,缘于现在大部分学者都因“夏木”一词判断此诗是夏天写的,而笔者个人见解,此诗是描写秋天的景色。因为北宋朝廷编纂的《文苑英华》书中,此诗题目为“秋雨辋川庄作”;南宋时期文人赵师秀编纂的《众妙集》中,此诗的题目为“秋归辋川庄作”。

此联的大意是:广阔而又如网布列的稻田上白鹭翩翩飞翔,枝叶茂盛的树木中有黄鹂在歌唱。

唐.李肇《国史补》认为王维的此联乃取自李嘉祐的现成句子“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古今学者或有不同见解。清朝的文人奉敕编修《全唐诗》时,并未在任何一本诗集中找到有记载李嘉祐的这个对句。因此,他们在李嘉祐句后注曰:“李肇称嘉祐有此句,王右丞取以为七言,今集中无之”(详见《全唐诗》卷207)。笔者则认为,王维是开元初期进士,李嘉祐是天宝初进士,王维出道的时间比嘉祐早整整三十年,因此谁取谁的句子还很难说。

空古准今之压卷作品

王维写的这一联受到古代诗评家的交口称赞,都说王维叠字运用巧妙。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云:“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此乃摩诘为嘉祐点化,以自见其妙……不然,如嘉祐本句,但是咏景耳,人皆可到(指普通人都可以写得出来)。”

清.沈德潜评曰:“不知本句之妙,全在‘漠漠’、‘阴阴’,去上(去掉)二字,乃死句也。”(《唐诗别裁》)清朝文人赵松谷《王右丞集注》评曰:“诸家采选唐七言律者,必取一诗压卷……吴江周篆之则谓冠冕,庄丽,无如嘉州(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辋川庄作)’。淡斋翁(南宋学者王万)以二诗得廊庙山林之神髓,取以压卷,真足空古准今。”南宋学者王万认为王维的这首诗可作为唐朝律诗的压卷之作,并足以空前及当作现代人写律诗的范例和标准。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可见古人对王维作品的推崇。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习静,打禅静坐之意。朝槿(音昭仅),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落,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花朝开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仅荣华一瞬之义也。”

清斋,谓素食,长斋。露葵,即莼菜,又名凫葵。多年生水草,叶片椭圆形,浮水面。茎上和叶的背面有黏液。花暗红色,嫩叶可做汤菜。

“山中习静观朝槿”大意:在山中(或松下)打坐悠然的看着木槿花朝开暮落。古人常以木槿花比喻事物变化之速或时间的短暂。此句的言外之意是,打坐时心如止水,不为外物所动。

“松下清斋折露葵”大意:在松下折莼菜嫩叶煮了下饭吃。因为素食并非只吃莼菜汤,如果真是这样,人的身体也受不了。宋玉〈讽赋〉曰:“炊雕胡(菰米)之饭,烹露葵之羹。”这才是古代素食者的常用食物。可能有人会问:“松下怎么会有露葵可折?”王维在辋川隐居时,家中有童子服侍,每欲到山中习静时,会吩咐童子备好炊饮用具、菰米、莼菜等。

这两句是有关联的,当一个人通过修行,心如止水时,人的各种欲望也会随之减少,包括对吃的东西的执著。所以王维在妻子去世后就没有再娶,长年吃素食。这是修行的境界使然,非强为也。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野老,诗人的自称。这两句各包含了一则富有哲理性的典故。也因为此,让这首诗在具足诗情画意之外,又增加了引人深思的哲理。

据《庄子.寓言》载(原文请见本文附录),有一位叫阳子居的人在一间客栈中等候老子,并问道于老子,老子对他说:“你如此骄矜傲慢、目空一切的样子,还有谁敢跟你在一起生活居住?我告诉你,一个最清洁的人,都能看到自己身上的污垢;一个大德之士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像你用傲慢的神态来显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阳子居听了后恍然大悟,感激的对老子说:“敬承指教。”

阳子居刚来这家客栈的时候,由于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客栈里的人以为来了世外高人,所以店里的客人都来迎接,那个客栈的男主人亲自为他安排坐席,女主人亲手拿着毛巾及梳子侍候他盥洗,旅客们见了他都得让出座位,烤火的人见了也就远离火边。等到他听了老子的教导,离开客栈的时候,店里的客人已经跟他无拘无束的争席而坐了。古诗文中常用“争席”二字来比喻与人交往融洽无间。

笔者个人浅见,庄子的这则故事是想表达这样一个理:一个在常人中修行的人,不要表现出跟常人不一样的神态,那样就无法在常人中生活了,因为常人看了都敬而远之。真正修为好的人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换一句话说,对自己个人品德的要求上不能混同于常人,但外表与神态上与常人无异。而且跟常人的交往能融洽无间,待人接物没有私心及目的心。

王维用“野老与人争席罢”来表示自己已经悟到并达到了这个境界。

又据《列子.黄帝》载(原文请见本文附录),海边有个喜欢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上去,跟海鸥玩耍,海鸥来跟他玩的有成百只以上。有一天,他父亲说:“我听说海鸥都爱跟你游玩,你抓一只来,我也玩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都在空中飞翔而不下来。所以说:“最好的语言是没有巧言装饰的质朴语言,最高的行为是不带个人私心或目的心的无私无我的行为(无为)。同别人比试智慧的想法,那是很浅陋的。

笔者个人浅见,这则故事说了这么一个理:带有私心及个人目的心的人,跟别人交往或交谈,最终都会让人反感。因为这种私心或不好的目的心,动物都能感受得出来,都会远远的避开。

“海鸥何事更相疑”是承接、补充上面一句的内涵。也就是说,诗人已经修到了能不带有私心或目的心的跟普通人交往(野老与人争席罢),那么,即使是跟海鸥在一起玩耍,海鸥也不会对诗人有所怀疑。

妙于丹青者能于诗中绘画境

王维这首诗,首联描写了积雨过后,山区老百姓辛勤劳作的画面。颔联描写白鹭翩翩飞翔、黄鹂婉转而歌。这两联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水乳交融的画面。然后第三联主要是说自己打坐修行,并安于素食过清淡的生活。那么,通过修行,达到了第四联所表达的内涵的那种境界。这个境界,说白了就是与前二联呼应的,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这首诗也可以说是王维修炼心境的一个体会。

古人认为,王维能将诗写得像画那样,是因为王维善画的缘故。清.赵松谷《王右丞集注》援引《史鉴类编》曰:“王维之作,如上林(上苑)春晓,芳树微烘(映照),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塞外),汉馆秦宫,芊绵(富有文采)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

附录:
《庄子.寓言》: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阳子居不答。至舍,进盥漱巾栉,脱屦户外,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请夫子,夫子行不闲,是以不敢;今闲矣,请问其故。”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者迎将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

《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