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益寿话重阳

竹心
font print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

“重阳节”在中国黄历的九月九日。古人将数字分为阴阳,九为“阳数”,因二阳数重叠,故叫“重阳”节。因二九也重叠,故又叫“重九”节。因九九音同久久,有长寿之意,故在台湾又叫“敬老节”。该日有登高的习俗,故又叫“登高节”。还有插茱萸的习俗,故又叫“茱萸节”。尚有喝菊花酒的习俗,故又叫“菊花节”。重阳节也是华人团聚共享天伦的传统节庆之一。

民间流传重阳节有登高、佩茱萸及喝菊花酒的习俗,是与桓景家人避瘟疫之传说有着浓厚的关连,根据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䴗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所以传统的华人在重阳节时,全家人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健康长寿的习俗活动。

茱萸号称“辟邪翁”,在《风土记》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为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人们希望透过插佩茱萸而达到“辟邪”、“长寿”。

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在秋瑟里一枝独秀,坚毅不拔却风姿淡雅的菊花,特别惹人怜爱,所以赏菊就成为文人雅士的习俗。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他爱菊的写照。菊花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外,也是上等的中药材,具有疏风、清热、明目、平肝、解毒等功效,能延年益寿,故菊花又名“延寿客”。

菊花酿造成菊花酒,与亲朋好友小酌,把酒言欢以联络感情,《本草纲目》认为菊花酒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治百病”的功效。不习惯喝酒者,可改取“菊花二朵一撮茶”冲泡热开水后当茶水喝,也可达清心明目,改善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所以人们喝菊花酒或菊花茶都希望能补气健身长寿。

“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节食品,又叫“花糕”,因“糕”与“高”同音,故重阳登高,吃糕,以祈求“百事皆高”的含义。所以小孩吃糕祈求健康长高,老人吃糕祈求高龄长寿。

羊肉在重阳节更是人们喜爱的食材,不仅取“阳(羊)”同音的欢度节庆之意味,更因重阳节已在秋末微寒之际,而羊肉是袪寒的最佳补品,人们希望透过吃羊肉的营养而达到御寒健康长寿。

台湾歌谣:“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哮(鸣)。”描述人们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时放风筝的习俗,风筝满天飞的景象。人们希望透过重阳节放风筝的休闲活动来调剂身心,纾解压力以达身心的健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过去大量使用的后果,至今仍继续冲击着全球的生态环境……
  • 【大纪元10月3日讯】重阳节,黄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在古代,六叫阴数,九叫阳数,黄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
  • 【大纪元10月3日讯】 (大纪元记者黄玉燕台中报导) 重阳节前夕,台中市长胡志强3日前往探视3位百岁人瑞,并致赠重阳敬老礼金1万元及纪念礼品,同时代颁总统的敬老礼品和内政部的金锁片。3位百岁人瑞分别是100岁的张年女士、101岁的林生旺及100岁的彭寿星,除稍有重听外,3位人瑞的身体状况都属健朗。
  • 一说起端午节的民俗,你的脑海中想到什么呢?应该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说粽子起源于纪念、奠祭战国时代楚国的爱国大夫屈原,可是真是这样吗?粽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就从“粽”的文字内涵与相关文化民俗来探寻追索吧。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 黄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节。除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粽子口味,古来还有更被关心的要点,那是什么呢?古人重视养生,协和阴阳,在端午节也不例外。有什么具体作法表现在民俗中呢?
  • 说到艾草,你可能会好奇它和端午节的关联。艾草一直都是端午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习俗呢?摘了艾草要干嘛用呢?
  • 平日寂静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来村内最盛大的节日——观音宝诞,远远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制的大戏棚,满挂贺诞花牌,十分吸睛。穿过闪耀的大花牌,伴随着喧天的“查笃撑”锣鼓声,大幕拉开,六位台柱闪耀登场,上演开台例戏《六国大封相》。
  • 过去重门深锁的上水乡应龙廖公家塾(又名显承堂),有186年的历史,被评为一级历史建筑,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举行竣工开光礼仪暨例行春祭,首度开放予公众参观。未来祠堂都会定期开放,公众终于有机会一窥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传裔孙、显承堂修葺委员会主席廖崇兴接受本报专访,讲述家族百年往事。原来,在显承堂诞生的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廖氏族人为早逝才子圆梦的感人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