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艺术家眼中冬天的色彩

诗人与艺术家的作品在短暂沉闷的冬季提升我们的心灵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吴约翰编译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的作品《北极光》(Aurora Borealis),1865年创作,油彩、画布;142.2×212.1公分。埃莉诺‧布洛吉特(Eleanor Blodgett)捐赠;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District of Columbia)收藏。(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冬天多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沉闷些,有些人觉得天空乌云密布缺少阳光令人提不起劲来。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算在最昏暗的日子里也有色彩。最近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望向天空,当天刮风下雨天色昏暗,天空不再出现彩虹,反倒像是大理石的颜色般带点细微的灰色、蓝色甚至紫色。

如果我多花点时间思索,或许能体会作家华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在创作《冬天的海边》(A Winter Day on the Sea-Beach)时的感受:

“即使这茫茫严冬看起来却如此微妙、如此充满灵性、如此震撼人心、如此深不可测,甚至比我读过的诗歌、看过的绘画或听过的音乐更加细微美妙。客观来说,也许是因为我读过那些诗,听过那些音乐使然。”

(Even this winter day—grim, yet so delicate-looking, so spiritual—striking emotional, impalpable depths, subtler than all the poems, paintings, music, I have ever read, seen, heard. (Yet let me be fair, perhaps it is because I have read those poems and heard that music.)

诗人和艺术家将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与感受表现在杰出的艺术作品中,帮助我们深入体会季节之美。伟大的艺术家不分季节或天候长时间待在户外观察及描绘映照在地上的光线,他们知道方才所见的光影秀不会再重复上演。艺术家藉由他们新发掘的智慧搭配“户外写生”(plein-air sketches),重现精湛的自然景观。

文艺复兴时期大师李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他非常了解大自然和四季,在笔记本中详载了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的颜色和微妙变化。例如,雪通常不是白色的:

“白色不是一种颜色,因为它能成为每一种颜色的载体。当你在户外看到白色物体时,它的阴影都是蓝色的。……如果有白色物体没有反射地平线外田野的绿色,也没有面对地平线本身的亮光,那么它绝对会呈现大气层本身简单的颜色。”

李奥纳多费时观察光线如何影响物体。他写道:“当叶子完全脱落时,树木看起来是灰色的。”

如果我们像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或路易斯‧雷米‧米格诺特(Louis Rémy Mignot)等美国哈德逊河画派(Hudson River School)风景画家一样细心,就能在阴冷的日子里找到恩典。

寒冷的

美国卓越的风景画家托马斯‧科尔(Thomas Cole)曾指导哈德逊河派画家丘奇(Church)(1826─1900年)。丘奇热衷于捕捉变幻莫测的自然风景,描绘各种地貌,他透过户外油画写生磨练自己的观察技巧。

丘奇经常造访偏远之处,有时还到异地作画。例如,从自家附近的哈德逊河谷卡茨基尔山(the Catskills)、麻萨诸塞州的波克夏尔山(the Berkshires of Massachusetts)到牙买加、哥伦比亚,甚至远及加拿大拉布拉多区(Labrador)和格陵兰岛(Greenland)之间的北大西洋等地,不胜枚举。

丘奇大量的户外素描作品,成为奠定他风景画如此受欢迎的基石。他通常会在纽约哈德逊河西南的奥拉纳工作室(Olana studio)参考大量的户外写生习作,然后构图,接着在工作室里完成作品。

丘奇大部分的灵感来自哈德逊河谷(the Hudson River Valley),包括家乡奥拉纳。在户外素描作品《奥拉纳的雪景》(View from Olana in the Snow)中,我们见识到丘奇迅速捕捉寒冷天气的氛围,还能看到李奥纳多在笔记本中提到远山显现的柔和蓝,与夏天呈现的深蓝色有所不同。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的作品《奥拉纳的雪景》,1873年创作。油彩、画纸;34.3×54公分。伦德收藏(The Lunder Collection);缅因州沃特维尔的科尔比学院艺术博物馆(Colby College Museum of Art,Waterville, Maine)收藏。(公有领域)

可能有些人看到丘奇的素描反映了隆冬雪景独有的单色调。如英国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在她的《寒冷的隆冬》(In the Bleak Midwinter) 诗中描述的这一特点:

“隆冬凛冽

寒风悲鸣,

大地坚硬如铁,

溪水暗沉如石;

白雪飘飘,雪花层层,

在这凛冽的隆冬里。”

(In the bleak midwinter

Frosty wind made moan,

Earth stood hard as iron,

Water like a stone;

Snow had fallen, snow on snow,

Snow on snow,

In the bleak midwinter.)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的作品《奥拉纳的冬日黄昏》(Winter Twilight from Olana),1871年创作。油彩、画纸;25.4×32.7公分。纽约州哈德逊的奥拉纳国家历史遗址(Olana State Historic Site);纽约州立公园、休闲与历史保护局(New York State Parks, Recreation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收藏。(公有领域)

冬天温暖的日落

20世纪末有专家评选19世纪美国艺术家,其中哈德逊河派艺术家米格诺特(Mignot,1831─1870年)获得与丘奇同样高的评价。出生于查尔斯顿(Charleston)的米格诺特,自从1996年他的许多画作经人发掘以来,促成了后世重新评价他的作品。

米格诺特的双亲在波旁王朝复辟后从法国移民美国。他曾在欧洲学习艺术,包括在荷兰画家安德里亚斯‧薛尔夫特(Andreas Schelfhout)位于荷兰海牙(The Hague, Netherlands)的工作室学习,因此画作充满欧陆风情。薛尔夫特尤其喜欢画冬天的场景。

1857年,米格诺特与丘奇造访厄瓜多尔。根据艺术史学家凯瑟琳‧曼索恩(Katherine Manthorne)的著作《路易斯‧雷米‧米格诺特的风景画:旅居海外的南方画家》(The Landscapes of Louis Rémy Mignot: A Southern Painter Abroad)提到, “有评论家指出,‘在我们看来,激发米格诺特与众不同的天赋应该是他造访南美洲后……催生出一些他最出色、最具原创的作品,似乎对他作品风格的定义和发展产生永久的影响。”

在作品《日落,冬天》(Sunset, Winter)里,米格诺特把寒冷傍晚时刻转瞬即逝的落日描绘成永恒。火热的太阳与白雪皑皑的大地对比鲜明,清楚表现出黑暗降临前夕阳超凡脱俗的光辉。我们可以见到冰雪反射落日余晖呈现出短暂柔和的色调。枯树隐喻过往青翠大地的存在。此外,背景有座教堂,或许提醒我们,这些都是上帝的创造。

路易斯‧雷米‧米格诺特(Louis Rémy Mignot)的作品《日落,冬天》(Sunset, Winter),1862年创作。油彩、画布;38.3×61.3公分。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高等艺术博物馆(High Museum of Art, Atlanta, Ga)收藏。(公有领域)

米格诺特的构图呼应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诗作《冬令时节》(Winter-Time)的精髓,描述冬季白天的短暂与夕阳余烬:

“冬天的太阳晚上床,

火红惺忪的睡眼照耀寒冷大地;

醒着眨眼不过一两小时;紧跟着

再次变身成一颗血橙火球。”

(Late lies the wintry sun a-bed,

A frosty, fiery sleepy-head;

Blinks but an hour or two; and then,

A blood-red orange, sets again.)

享受冬天的色彩

让我们暂时放下家园景色,接着探索丘奇的画作《北极光》(Aurora Borealis)。画中荒凉的北极展现着令人赞叹的色彩。色调虽柔和,但白雪和浮冰一同反映出天空中上演的电光秀。前景有一组雪橇犬救难队正赶去营救被困在结冰海中的失事帆船。

弗雷德里克‧埃德温‧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的作品《北极光》(Aurora Borealis),1865年创作,油彩、画布;142.2×212.1公分。埃莉诺‧布洛吉特(Eleanor Blodgett)捐赠;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District of Columbia)收藏。(公有领域)

 

丘奇曾在纽约市目睹这种气候现象。1859 年,北半球到处可见北极光,甚至往南延伸至古巴。丘奇曾造访格陵兰岛和加拿大拉布拉多区之间的北大西洋绘制冰山素描,对北极光有一些构想。但后来他根据朋友、医生兼探险家艾萨克‧伊斯雷尔‧海耶斯(Isaac Israel Hayes)的户外素描,在工作室里完成这幅作品《北极光》。

在这幅画里,丘奇描绘1860年7月海耶斯(Hayes)率领探险北极的美国号纵帆船(the Schooner United States)。作品在内战期间完成。画作象征的不仅是气候现象。根据史密森尼(the Smithsonian)网站介绍,内战期间,许多人把极光视为来自上帝的讯号,特别是“高道德标准带给北方联邦的胜利”。

鼓舞人心的冬季艺术与文学能帮助我们抵御冷飕飕的天气,学会拥抱寒冬。今年冬天,让我们将作家E.B.怀特(E.B. White)的话铭记在心,“时时刻刻留意奇迹的存在”(always be on the lookout for the presence of wonder)。如果你在刮风下雨的日子来到咖啡馆,试着探寻最冷时节的微妙色彩,你可能会对这个季节有全新的认识。然而,如果灰濛濛的冬天依旧让你开心不起来,请想想威廉‧莎士比亚在喜剧作品《皆大欢喜》( As You Like It)中的话:

“吹吧,吹吧,冬天的风,你并非如此无情。”

(Blow, blow, thou winter wind, / Thou art not so unkind.)

原文:The Quiet Colors of the Coldest Seaso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能传达美和传统价值观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或工艺师。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宣传,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