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博德博物馆巧遇四位福音传道者

Lorraine Ferrier撰文/李云天 译
“传道者马克”细节,蒂尔曼‧里门施奈德于1490─1492年创作,酸橙木;73.66x40.01x25.08公分。(Lorraine Ferrier /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34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哥特式雕塑家在创作每一件作品时心怀上帝。他们精心雕塑的作品描绘了圣经与圣徒们的生活,成为教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将上帝的讯息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建筑师、艺术家和工匠视教堂中的一切是在荣耀上帝,因此,即使文盲也能理解上帝的旨意。

本笃会修士丹尼尔‧海西(Daniel J. Heisey)将20世纪艺术评论家的一些观点,提炼在他的文章《欧文‧潘诺夫斯基的哥特式建筑》(Erwin Panofsky’s Gothic Architecture)之中,“潘诺夫斯基的洞察力在于比例和对各部分的区分;哥特式大教堂服膺于天主教教义,与经院神学家服膺于论文一样,扎实且精准。”

如今,在世界各地的艺术博物馆和画廊展示的雕刻、雕塑和其它建筑样式都包含了部分这些教堂故事。我们欣赏这些从原本教堂建筑中提取出来的作品之美,就好比读着一行诗,却不知道整首诗是什么样子。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蒂尔曼‧里门施奈德(Tillman Riemenschneider)所创作的四位传道者便是来自德国巴伐利亚邦的明纳施塔特(Münnerstadt, Bavaria),抹大拉的玛丽亚教堂(the church of St. Mary Magdalene)中的祭坛画(点这里)。去年,我在柏林的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欣赏了这些雕刻作品。这些雕刻人物曾经是教堂祭坛饰台(位于祭坛画的最底部)的一部分,并且按照他们在圣经中出现的顺序来展示──依序是马太(Matthew)、马克(Mark)、路加(Luke)和约翰(John)。如今,教堂的祭坛画还保留一些里门施奈德的原作,而四位传道者雕刻则是复制品,也按着这个顺序摆放。

里门施奈德(约1460─1531年)生处艺术转型时期,即所谓的北方文艺复兴时期(Northern Renaissance,约1380─1580年)。里门施奈德创作的人物特点,与他所接受的哥特式风格训练有关:比起强调解剖的准确性,他的人物更着重意象、超凡脱俗的表现,能够触发情感、引人入胜,不论是恐惧、敬畏,抑或是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里门施奈德用了他喜欢的媒介──酸橙木(limewood)来雕刻这四个人物。他更是第一批不将雕像涂漆或镀金的艺术家之一,他选择将雕像涂以薄层的蜡。每件作品都能蕴藏着大量细节和雕刻者想传达的资讯。他更将每位传道者的工作意象雕刻进去。马克和路加的穿着象征现代、人文主义学者,传达他们虔诚学习之意;而马太和约翰则穿着古代的长袍,意喻使徒的身份。

“传道者马太”,蒂尔曼‧里门施奈德于1490─1492年创作。酸橙木,72.39×34.92×32.08公分。(Lorraine Ferrier /大纪元)

他还在作品中刻入了象征每位传道者的动物:马克身旁的翼狮(带翅膀的狮子,winged lion)、路加身旁的翼牛(带翅膀的牛,winged ox)。他还额外雕刻了象征约翰的老鹰,以及象征马太的天使,并将老鹰和天使直接连接着画坛饰台的底部,可惜现今已遗失了。

“传道者马克”,蒂尔曼‧里门施奈德于1490-1492年创作。酸橙木。73.66×40.01×25.1公分。(Lorraine Ferrier /大纪元)

博物馆策展人也安排了一组木制明纳施塔特祭坛模型展示,模型表现了四位传道者如何地融入祭坛画主题抹大拉的玛丽亚的人生。抹大拉的玛丽亚在四位传道者的福音书中都有提及。这些场景告诉我们,即使是罪人也可以悔改而成为圣人。

“传道者路加”,蒂尔曼‧里门施奈德于1490─1492年创作。酸橙木,76.84×44.15×24.13公分。(Lorraine Ferrier /大纪元)
“传道者约翰”,蒂尔曼‧里门施奈德于1490─1492年创作。酸橙木,73.03×45.09×25.1公分。(Lorraine Ferrier /大纪元)

里门施奈德的四位传道者作品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体。每个人物的身体都向着中间,每位传道者也好似在与其他三人互动着。上面是中央主祭坛,展现天使将抹大拉的玛丽亚带到天堂,两侧是传教士圣基里安(St. Kilian)和图林根的圣伊丽莎白(St. Elizabeth)。

彩绘或浮雕点缀的活动遮板装饰在中央祭坛画的两侧。左侧的两幅画展示了“基督显现给抹大拉的玛丽亚”(Christ Appearing to Mary Magdalene)(左上幅)和“西门家中的基督”(Christ in the House of Simon)(左下幅);右侧的两幅画展示了“抹大拉的玛丽亚的最后圣餐”(Mary Magdalene’s Last Communion)(右上幅)和“抹大拉的玛丽亚的葬礼”(Mary Magdalene’s Burial)(右下幅)。活动遮板只在星期日和其它圣日期间开启。

根据博德博物馆的说法,雕刻家马丁‧舒尔高尔(Martin Schongauer)的雕版印刷(woodblock prints)启发了里门施奈德的许多雕塑。例如,在这个祭坛画中,里门施奈德的雕塑浮雕“基督显现给抹大拉的玛丽亚”(译注:活动遮板左上幅)与舒尔高尔的版画“基督显现给抹大拉”(Christ Appearing to the Magdalene)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场景通常称为“不要摸我”(拉丁文:Noli me Tangere),复活的耶稣基督告诉抹大拉不要碰他,原因是他还没有升天到他的天父那里。

祭坛画的花窗格延伸到祭坛画上方两层之高。祭坛画的上方是圣母玛利亚和传道者圣约翰分列在三位一体的两侧。其上(花窗格的更高处)站着施洗约翰(St. John the Baptist)。

虽然里门施奈德创作的四位传道者早已从抹大拉的玛丽亚教堂移除,然而雕刻家对这些人物的敬意仍然能从作品中显现出来,有着无以言表的永恒敬意。

原文:Meeting the 4 Evangelists in Berlin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洛琳‧费里尔(Lorraine Ferrier)为《大纪元时报》撰写美术和手工艺相关文章。关注能传达美和传统价值观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欧洲的艺术家或工艺师。希望能为稀有而鲜为人知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宣传,进而保存传统艺术遗产。现居英国伦敦郊区,从事写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