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精巧 古代的“机器人”俳优

作者:允嘉徽
古代的“假人”俳优,精巧何在?(示意图。廖素贞/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58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在先秦时代的书籍《列子‧汤问》中有一则奇技的记载,说在西域之国有一个巧工匠偃师造出了一个“俳优”送给周穆王。这个“假人俳优”能动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么看就是个“真人”!后来它的一个动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处置它不可。这个“假人俳优”有什么奇特之处?

偃师造“假人俳优”献给周穆王

周穆王西行巡查,越过昆仑山,到达弇山观日落,然后返还中土。在途中有某国献上一个巧工匠——偃师给穆王。周穆王召见他,问道:“你有什么才能?”

偃师说:“我能按您的想法做出您要的东西。现在,我已经造出了一件东西,希望大王先观赏一下。”

穆王说:“明天你把它带来,我和你一起观赏。”

第二天,偃师来拜见穆王时,旁边有一人随行。穆王接见了偃师,问道:“和你一道来的是什么人啊?”

偃师回答说:“就是我所造的能唱歌跳舞的俳优。”

穆王惊讶地注视着这个偃师所造的“俳优”。它能慢步快走、伸屈俯仰,更巧妙的是,摇动它的头,它就会唱出音律准确的歌;捧起它的手,它就会配合节拍跳舞,姿势动作真是维妙维肖。

穆王怎么看都觉得这是一个“真”人,就招呼宠爱的盛姬和侍妾到内宫来一同观赏这俳优的歌舞。俳优即将结束表演的时候,瞬间眨动眼睛去“招”穆王左右的侍妾。穆王勃然大怒,立时要把偃师杀了。

偃师大为恐惧,立刻拆解了“俳优”展示给穆王看。“假人俳优”拆解开来,露出“真貌”!它是由皮革、木块、黏胶、油漆、白垩、黑炭、丹砂、靛青等等组合、彩绘而成的。

穆王仔细地审视检查,发现它躯体之内有肝、胆、心、肺、脾、肾、肠、胃……体外有筋骨、肢节、皮毛、牙齿和头发。虽然都是用人工材料做成的,但人的组织和脏器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偃师重新组装整合假人的部件之后,假人俳优又回复成原来的模样,能动能舞,能说能唱了。穆王试着拿掉它的心脏,它的嘴就不会说话了;拿掉它的肝,它的眼睛就看不见了;拿掉它的肾,它的脚就不会走路了。(出:《列子‧汤问》)

二、科技精神的思考

《列子》记载的中国古代的“假人”应该会让许多读者大开眼界。偃师所造“假人俳优”不仅仅是机器零件组合而成的机器人,它有视听言动和歌舞演戏的能力,让人取乐;更有类同于真人的内脏,以及内脏与五官联系的机制,让人惊叹。它的设计发想,反映了人的生命不单单是物质零件组合的观点。[1]

那么中国古代的科技又为何没有得到发扬呢?有一个关键因素是人人都看得见的,那就是后代的人对“神”的信仰、信“神迹”的能力也越来越低,今非昔比。

如今人类造出来的机器人也是可以代替人作一些事情了,但是人们永远都揣着一颗放不下的心,那就是机器人若顺着原始设计它的逻辑轨迹发展,一直喂食给它大数据,持续下去,有一天它将会超出人类的能力。在那之后,人类就控制不了它了,它反过来就会反噬人类,甚至毁灭人类。

我们担心科技发展的恶果大于善果太多,为什么会这样呢?溯回原点去寻找答案,那当是创造它的基点一直是把科技发展的成就置于道德的发扬之上的结果。从善出发的会得善果,从恶出发的导致恶果,那是必然的结局。*@#

——参注[1] 

在佛教的《生经.佛说国王五人经第二十四》中有“机关作木人”的故事。话说非常久远之前,有大船大王的第二王子“工巧有技术”,能用材木作“机关木人”,似人形,举动而屈伸。有质疑《列子》为后人伪作者,说《列子‧汤问》这篇中的偃师所造假人是抄袭上述“机关木人”而来。但是《生经》中的“机关木人”,若拔掉肩上一卡榫,“机关解落,碎散在地”,这和偃师所造假人俳优的皮毛、内脏器官兼具有所不同。

责任编辑:王愉悦

看更多 璀璨中华文化 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