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隐士庐博物馆”:是建筑物也是艺术品

经典艺术启迪人心,超越生命传承不朽
ARIANE TRIEBSWETTER撰文/吴约翰编译
隐士庐博物馆建筑群(the Hermitage Museum complex),毗邻涅瓦河(the Neva River),于1795年完工。混合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可谓一项奇迹。照片从左到右可见夕阳下的隐士庐剧院(the Hermitage Theatre)、大隐士庐(the Old Hermitage)、新隐士庐(the New Hermitage)、小隐士庐(the Small Hermitage)和冬宫(the Winter Palace)。(Boris Stroujko/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89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国家隐士庐博物馆”(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沙王罗曼诺夫(Romanov czars)的故居,位于圣彼得堡的历史中心。

隐士庐博物馆有五栋建筑,琳琅满目的收藏品从石器时代到现代大约300万件,其中不乏古代大师画作。然而,隐士庐博物馆不仅是座博物馆,建筑物本身更是一件艺术品。

1754年,俄罗斯伊丽莎白女王(Empress Elizabeth of Russia)委托建筑师巴尔托洛梅奥‧拉斯特雷利(Bartolomeo Rastrelli)设计冬宫(the Winter Palace),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奢华住所,耗时八年多建成。后来凯瑟琳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扩增建筑物,把大部分巴洛克风格的室内装潢,改装成当时流行的建筑时尚──新古典主义风格。

凯瑟琳大帝爱好艺术,她那令人赞叹的艺术收藏便存放在王宫(冬宫)旁、外观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的新建筑群里。小隐士庐(the Small Hermitage)、大隐士庐(the Great Hermitage)、隐士庐剧院(the Hermitage Theatre),以及新隐士庐(the New Hermitage)相继于1795年完工。这些新竣工的建筑群和王宫一起称作“隐士庐”(Hermitage,源自法语 retreat“隐居处”)。

隐士庐博物馆的每一栋建筑和房间都是建筑奇迹。冬宫的外观是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作,拥有数量庞大的模制装饰造型,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金色的粉饰灰泥(golden stucco)。

博物馆大部分的内部装潢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例如:圣乔治大厅(St. George’s Hall)是一座大型的国家级接待大厅,采用粉红色大理石科林斯柱(Corinthian columns)和各种图案的地板等。其它的特点还包括带有哥德式、东方和文艺复兴元素的阁楼大厅(the Pavilion Hall);壁画灵感来自梵蒂冈宗座宫(the Vatican Palace,译注:教宗的正式官邸)的拉斐尔凉廊(the Raphael Loggias gallery);或法式洛可可风格的剧院(the Auditorium)等。

收藏古物和艺术钜作的宫殿建筑本身就是伟大的艺术作品。

冬宫(The Winter Palace)

外观典雅的冬宫,是18世纪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宏伟的王宫外墙漆成绿色和白色,融合装饰的艺术和传统建筑。这座三层楼高的建物有四种立面,包括两层楼高的柱廊(colonnades)设计和金色灰泥造型装饰。外观就一个词形容:“丰富多彩”,窗户很多、装饰性线条的檐口(cornices)设计丰富,以及屋顶上许多雕像人物等,赋予宫殿气势雄伟的外观。

外观典雅的冬宫,是18世纪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Katvik/Shutterstock)

圣乔治大厅(St. George’s Hall)

位在冬宫内的圣乔治大厅,又称王座厅(the Throne Hall),于1787至1795年间由建筑师贾科莫‧夸伦吉(Giacomo Quarenghi)以俄国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后来于1837年遭祝融焚毁。之后内饰稍作改动,但仍保留某些原始设计元,例如,两层楼高的窗户、大理石科林斯柱、镀金天花板、大厅尽头为凯瑟琳大帝设计的宝座,以及各种木材拼制而成的镶木地板等。

圣乔治大厅,又称王座厅(the Throne Hall),位于冬宫内。以俄罗斯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两层楼高的窗户、大理石科林斯柱、镀金天花板、大厅尽头凯瑟琳大帝设计的宝座,以及各种木材拼成的镶木地板。(Popova Valeriya/Shutterstock)

黄金会客厅(The Gold-Drawing Room)

黄金会客厅是以黄金打造的房间,建筑师亚历山大‧布留洛夫(Alexander Briullov)从1838到1841年之间设计。1837年大火烧毁后,由安德烈‧斯塔肯施奈德(Andrei Stackenschneider)翻新,建筑设计沿袭原本华丽的拜占庭风格、拱形天花板、镀金造型墙饰、整片镀金门等设计。高雅细致的镶木地板,让整体装饰更臻完美。

孔雀石厅(The Malachite Room)

孔雀石厅于1839年由亚历山大‧布留洛夫设计,是冬宫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房间。室内墙上装饰着艺术家安东尼奥‧维吉(Antonio Vighi)绘制的寓言人物画作,分别代表夜晚、白天和诗歌。其它房间还可见绿色孔雀石柱(malachite columns)、马赛克地板,以及大火前原本“碧玉厅”(Jasper Room)的陈设。整个设计可说是19世纪装饰艺术的典范。

孔雀石厅是冬宫里另一印象深刻的房间。整个设计可说是19世纪装饰艺术的典范。 (volkova natalia/Shutterstock)

闺房(The Boudoir of Empress)

女王闺房是冬宫里罕见的“洛可可式复兴风格”(Second Rococo,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复兴)。闺房由建筑师哈拉尔德‧博斯(Harald Bosse)于1853年设计,装饰非常精美,房内可见镀金家具、红色缎面丝绸布料,以及镀金青铜吊灯等装潢,给人奢华舒适的感觉。

女王闺房是冬宫里罕见的“洛可可式复兴风格”。房内可见镀金家具、红色缎面丝绸布料,以及镀金青铜吊灯等装潢,给人奢华舒适的感觉。(Karasev Victor/Shutterstock)

大利式天窗房(The Italian Skylight Room)

意大利式天窗房是冬宫内三间有天窗的房间其中之一。红色墙上展示许多17、18世纪意大利巨幅画作。蓝、金色相间的造型天花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图饰。

意大利式天窗房是冬宫内三间有天窗的房间其中之一。红色墙上挂有许多17、18世纪意大利巨幅画作。蓝、金色相间的造型天花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图饰。 (Mrvlad/Shutterstock)

拉斐尔凉廊(The Raphael Loggias)

拉斐尔凉廊是大隐士庐最著名的房间。1780年代受凯瑟琳大帝委托设计,精确复制梵蒂冈宗座宫(the Papal Palace)的壁画作品。凉廊的壁画以蛋彩画(tempera)的技术绘制。拱顶壁画呈现不同的圣经场景(即知名的Raphael’s Bible),墙壁彩绘主题以“怪诞画”(grotesques)为主。

拉斐尔凉廊是大隐士庐最著名的房间。精确复制梵蒂冈宗座宫(the Papal Palace)的壁画作品。(Nigel Jarvis/Shutterstock)

阁楼大厅(The Pavilion Hall)

阁楼大厅位于小隐士庐,是隐士庐博物馆建筑群中一处最奢华的房间。1858年由安德烈‧斯塔肯施奈德(Andrei Stackenschneider)设计,融合哥德式、东方和文艺复兴元素。房间随处可见水晶吊灯、白色大理石柱、镀金灰泥天花板和墙壁粉饰。地板上的马赛克图案是仿照古罗马的样式制作。

阁楼大厅位于小隐士庐,是隐士庐博物馆建筑群中一处最奢华的空间。房间随处可见水晶吊灯、白色大理石柱、镀金灰泥天花板和墙壁粉饰。地板上的马赛克图案是仿照古罗马的样式制作。 (Popova Valeriya/Shutterstock)

隐士庐剧院(the Hermitage Theatre)

隐士庐剧院的门厅非常气派,由建筑师莱昂蒂‧贝诺瓦(Leonty Benois)于1903年以法式洛可可风装饰。蓝色墙壁妆点着镀金植物花环,而画框、墙板、窗户和房门上都以“造型曲线或源自大自然的洛可可风元素”(Rocaille)装饰。天花板上的作品是卢克‧佐丹奴(Luca Giordano)仿制17世纪画作绘制,呈现神话场景。

冬宫剧院的门厅非常气派。蓝色墙壁妆点着镀金植物花环,而画框、墙板、窗户和房门上都以“造型曲线或源自大自然的洛可可风格元素”(Rocaille)装饰。天花板上的作品是卢克‧佐丹奴(Luca Giordano)仿制17世纪画作绘制,呈现神话场景。(Mistervlad/Shutterstock)

原文:The Hermitage of St. Petersburg: Museum of Art and Architectur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艾莉安‧翠布斯维特(Ariane Triebswetter)是位国际自由记者,拥有现代文学和古典音乐背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