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名人传》:佛罗伦萨的雕刻大师多那太罗(三)

文/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 翻译/陈遇
多那太罗的铜像作品《加塔梅拉塔将军像》伫立在帕多瓦的圣安多尼圣殿广场上。(sailko/Wikimedia Commons)
font print 人气: 261
【字号】    

(接上文

(前文回顾:多纳托(Donato)于1403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又译:佛罗伦斯),他的亲友都称他多那太罗(Donatello)。他一生致力于艺术,不仅是一名卓越的雕刻家,也善于粉饰灰泥、透视技巧和建筑设计。多那太罗的作品量非常庞大,展现出高度的优雅、设计巧思与卓越的技艺,公认他的作品比其任何工匠的作品都更接近经典的古希腊罗马艺术。)

多那太罗的铜像作品《加塔梅拉塔将军像》(General Gattamelata)。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广场。(公有领域)

多那太罗的名声一天比一天响亮,甚至连威尼斯的领主也听说了,便请他为帕多瓦(Padua,译注:威尼斯附近的城市)制作一座加塔梅拉塔将军的雕像。多纳太罗很高兴地接下了这份委托,前往帕多瓦,在圣安多尼圣殿广场(the Piazza di S. Antonio)上立起了骑在马上的将军铜像。将军的坐骑活灵活现,隐约间还可以感受到马的喘息和嘶鸣,而将军则精神抖擞,充满了自信。多那太罗在这件作品上证明了他的确是比例和铸造铜像的大师,作品人物的动作、设计、艺术造诣、比例以及他的勤奋,都和古希腊罗马的大师们可说是相提并论。不仅所有当时看到这件作品的人都感到惊奇,甚至到好几代以后的人们看到这座雕像也一样惊叹。帕多瓦市民更是为此感动至极,希望多那太罗能成为他们的荣誉市民,并竭尽可能地挽留他。

为了让多那太罗留下来,他们又请他在方济各教堂的主祭坛台座上制作浅浮雕,描述帕多瓦圣安多尼的事迹。多那太罗对这幅浮雕也运用了相当准确的空间感,连该领域最优秀的大师们也对这件作品的艺术造诣、多变的组成,以及大量精美的人物和透视技巧而赞叹不已。

多那太罗在帕多瓦留下了许多作品,数不胜数,因此被当地市民称为一场奇迹,他在那里也受到所有有识之士的赏识。不过,他还是决定要回到佛罗伦萨,因为他认为如果继续待在帕多瓦,受到所有人如此高度的赞扬会让他忘记自己的所学。所以他很高兴再度回到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他更常受到批评而非赞扬,但就因为这样严厉的批评会促使他不断学习,以达到更高的成就。

回到家乡的托斯卡纳地区后,他为蒙特普齐亚诺的教区教堂制作了一个大理石棺椁,上面有着非常美丽的场景雕刻。然后又和雕刻家安德烈·委罗基奥(Andrea Verrochio,译注:达芬奇的老师)合作,为佛罗伦萨圣老楞佐大殿的圣器室做了一个洗礼盆。不久后,他又离开了佛罗伦萨前往罗马,在那里尽可能地临摹古代的大师作品。

多那太罗的铜像作品《圣母与圣婴》(Madonna and Child)。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公有领域)

若我们要对多那太罗的生活和所有作品进行完整描述,那将超出这本书原先规划的篇幅,因为他不仅用双手创造了无数伟大的作品,也做了许多小型的作品,像是替烟囱加上家族徽章或帮忙装饰民宅的立面。

多那太罗的浮雕作品《入殓仪式》(The Entombment)。帕多瓦,圣安多尼圣殿。(公有领域)

据说,多那太罗的弟弟西蒙曾为教宗玛尔定五世(Pope Martin V)制作一个棺具模型,在正式铸造前,他希望多那太罗帮他看一下模型成品。因此,多那太罗便前往罗马,那时正好遇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西吉斯蒙德(Sigismund)接受教宗安日纳四世(Pope Eugenius IV)加冕的庆典。多那太罗和西蒙不得不一起投入在这场庆典的筹备工作上,不过也因此在那里获得了极大的名誉与荣耀。

简而言之,多那太罗的举手投足都令人钦佩,他的工艺技巧、艺术眼光、知识都是当今雕刻艺术和设计方面的第一把手。他值得更多的赞扬,因为在他的年代,除了柱子、石棺和凯旋门外,并没有其它的古希腊罗马雕刻出土。因为他的缘故,科西莫·德·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开始将古代艺术引进佛罗伦萨,由多那太罗亲自修复后,便一直收藏在美第奇家族的屋子里,直至今天。

他是最开明、亲切又有礼貌的人,对朋友比对自己还要细心;他从不在意钱,将钱放在一个篮子里,用绳子吊在天花板下。他的所有工人和朋友都不用事先和他说就可以直接拿走他们需要的金额。他的晚年过得相当愉快,当他老到无法工作时,科西莫和他的其他朋友们都前来帮助他。

据说,在科西莫临死前将多那太罗引荐给儿子皮耶罗,而皮耶罗也尽全力实现了父亲的遗愿,赠送了多那太罗一座农场,以农场丰富的产量供给他晚年的生活。多那太罗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他就可以免于饥饿。不过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将农场还给了皮耶罗,并表示自己不想要为了处理农场的行政事物和农民的问题而牺牲自己内心的平静,他们每天都烦着他。多那太罗对这一切事物感到厌烦,宁可饿死也不要烦恼那么多事情。

皮耶罗嘲笑多那太罗的单纯,但还是收回了农场,改以每周从自己的银行拨出同等金额的津贴,以现金支付给他。多那太罗对此非常满足。因此,他以美第奇家族的工匠与朋友身份度过了快乐的晚年生活。1466年12月13日,多那太罗永别于世,就如在身前一直相伴在科西莫身边一样,他被安葬在科西莫墓附近的圣罗伦佐教堂里。

世界各地留下了无数多那太罗的作品,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工匠比他更辛勤工作。由于他对各种工作都乐在其中,对任何东西都愿意尝试,不会顾虑它的价值大小。尤其在雕刻艺术方面,他制作的大量浮雕、各式深浅的浮雕,对其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在他之后的所有优秀的雕刻家都可视为是他的子弟。在古希腊罗马的黄金年代,艺术品都是透过许多人的共同合作才达到完美的,而在此时期,多那太罗是藉由他大量的作品,将艺术带回到过去的完美水平。在他众多的作品中,都结合了创新、设计、实践、判断力,以及天才所具有的种种品质。多那太罗有着高度的决心,总是准备好全心投入在所有工作中,而完成的作品总是比他原先的承诺要多得多。(全文完)

本文(《艺苑名人传》)作者简介:

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年)是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及作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艺术史学家,他最有名也经常被引用的著作:《最优秀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师的生平》“The 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 (1550)”,又称为《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Artists)。这本书描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跟北欧,杰出画家、建筑师跟雕刻家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原文Life of Donatello, Sculptor of Florenc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点阅【佛罗伦萨的雕刻大师多那太罗】系列文章。)

(艺术专用)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 16、17世纪的袖珍肖像画主要装在吊坠的项链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礼物、爱情象征或是纪念出生或死亡的纪念品。到了18世纪,袖珍画因应珠宝而生,出现在项链垂饰或镶嵌在戒指或手镯中。期间许多来自欧洲的袖珍画画家来到美国为新共和国的公民作画。然后,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袖珍画的需求迅速增长,在美国市场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
  • 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Alabama State Capitol)位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门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是该议会大厦特色。阿拉巴马州议会大厦与其它州的议会建筑类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个城市。
  • 博物馆研究古董盒子并不是看里面是不是还装有原来的东西或已空无一物。学术上打开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质、形状、功能和美感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观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们观赏,想一探究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