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

民俗画神品《清明上河图》(2):没有一坟一墓怎样展现清明节民俗

作者:踏雪飞鸿
《清明上河图》中没有一坟一墓,怎样展现清明节民俗?图为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189
【字号】    
   标签: tags: , ,

点阅——【前文:民俗画神品《清明上河图》(1): 画家与艺术表现】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九百年前世上最大都市——北宋汴京的清明时节景况。“清明”是指清明日、清明节;也有说语带双关,指政治清明、清明盛世的说法;“上河”也有多种解释:御河、汴京的汴河称“上河”,上汴河街市赶集称上河,另外一般河流的上游或逆水行舟也称上河。当时汴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人口有七十万。清明节是当时寒食节的一环,对皇室、贵戚和庶民间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日子。

这幅《清明上河图》长卷,连接古今九百年清明时节的记忆,在画家张择端的妙笔下展现真实民俗风物的记忆——形形色色清明时节的人生百态,看画中皇都城门内外的熙熙攘攘,人们的摩肩擦踵,似乎展现倾城而出上河去的盛况。然而赏画人看遍此画卷,却看不到坟,难道北宋时人在清明节不上坟拜扫吗?

非也!在唐代是在寒食节上坟,到了北宋时代,民间从寒食到清明日都有人上坟拜扫。我们看北宋民俗志《东京梦华录》有这样的记述:“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但一百五日最盛。”(所谓一百五日是指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即寒食节;清明节落在一百零六日或一百零七日。)

那么画家是怎样表现清明节上坟拜扫的民俗节景呢?

图为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开卷的驴队踏开清明时空。(公有领域)

让我们聚焦到图右方汴河边,第一条村路上。画家一开卷,画了驮着木炭袋的驴子队,这点出了清明节的时序,交待了时空背景。古代寒食节禁火,其后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就入清明节气,这是春天取新火传新火的日子。驴子所驮的木炭就是春天的火炭,是用来点燃新火的,和天地一起启动了清明节的时序。

沿着汴河经过柳树林,到了第二条村路上,那里出现了一小队人马,两仆人抬着一花轿,“轿子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在后方有骑马的男主人,前后有四五个仆人担物、扛物同行。图中这一台以杨柳杂花装饰轿顶的轿子,就是清明节上坟扫墓拜扫的民俗代言了。

图中这一台以杨柳杂花装饰在轿顶上的轿子,就是上坟扫墓拜扫的清明民俗一景。图为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我们从《东京梦华录》可以得到印证:“……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在本图中虽然看不到一坟一墓,却是呈现了杨柳杂花装簇轿顶这种真实写照,反映了宋代清明扫墓的民俗活力。北宋都城汴京的汴河沿岸都栽植着苍劲的柳树,柳树可以固堤又是易栽易活的植物,展现着顽强的生命活力,尤其是春天的“清明柳”,宋朝就有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所以说《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清明上坟拜扫的民俗是以新生代言死亡,寓含代代更生之意。

附近汴河边道上还有一家名为“王家纸马”的纸马铺,店铺门口两边站立着大纸马和纸楼阁为标志,这是卖清明节出城上坟的纸钱和祭拜物品的店铺。《东京梦华录》记载“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这显示当时的商标广告术,反映了社会的商业经济、手工业繁荣的样貌。

图中左上方的王家纸马铺,贩卖上坟扫墓祭拜的纸钱和用品。图为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局部。(公有领域)
王家纸马铺在此局部图的左上方。图为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局部放大。(公有领域)

《清明上河图》开卷就以驴子驮木炭点出清明时空,接着插着柳条杂花的轿子拜扫归城,还有纸马铺的大门面,都是画家胸有成竹的经营安排,呈现了清明节民俗,同时与《东京梦华录》的民俗记载一一相对应。

画外ㆍ话外

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画中,似乎还能窥见画家隐含另外的心意,让画的主题有更多的延伸表现。

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之后,就把画作献给了宋徽宗。在《清明上河图》卷后,有金代张公药(字元石)所题的诗文:“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可为侧证。(*张择端曾经担任翰林承旨。)

在宋徽宗的时代,社会升平繁华,且夜不宵禁,国际通商货物琳琅满目,人民享用富足,然而灭国之大军的阴影实则已经迫临城下。如同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言写下的自身经验:“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

或许画家作此画的目的,不仅为了艺术表现,更是以艺术投主所好,实则隐含劝谏皇上“清明”的巧心,为了强调国家“更生”的精神,所以不画一坟一墓。张择端或恐北宋繁华之仙梦将远逝,故而以心血之作《清明上河图》对徽宗发出诚挚的呼唤。@*(待续)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