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唐诗】

史上第一名送别曲 如何打动人心传唱千年?

作者:踏雪飞鸿
《渭城曲》打动人心,传唱千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font print 人气: 132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可知哪首诗歌是流行古今、传唱最久的送别曲?它描写好友离别的心境,清新的意象展现深挚的情感,勾起人们心中的依依离情,诗语天然,千古常新。

它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作《渭城曲》的情境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春,五十五岁的王维往渭河北岸,到好友元二客居的旅舍,为他送别。元二就要从渭城出发到西域的安西都护府履职。安西,那是远在天边——几千里外的遥远地方。

那天清晨下过一场雨,朝雨润湿了地上轻微的尘土,河边的旅舍映着青青柳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情此景,在天地间一派清新出尘,彷如诗中画,洋溢着安闲自适的气氛。

然而,朝雨对轻尘,客舍映柳色,无意中流露了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问归期未有期的“无”,拉开别离的序曲。一场自然的、无预期的朝雨,轻轻降地,那是离人心情的代言?亦或是尘土只能承受、不能违逆的宿命?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就像此刻的轻尘,不能自主;就像杨柳依依,怯问归期。然而,雨是轻雨,尘是轻尘,柳条青青随风轻飘,将沉甸甸的离愁轻轻地化成淡淡的浪漫轻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Shutterstock)

《诗经·采薇》以柳树代言戍役者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别时,杨柳依依留人。此刻在柳下客舍,面对即将远行的好友,不能留步的故交,王维将一腔离情化成一句温厚的慰藉,最纯的诚意尽入酒中,酿成清清白白却浓烈如老酒的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喝一杯吧,出了阳关西行就碰不到故交老友了!就让离愁乘着雄壮的豪气出征!

常见王维的诗,一字一句皆纯真天然,出于常境,“此诗之妙只是一个真,真则能动人,语词浅白,却是声情沁骨。”(《而庵说唐诗》)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语开创了新语境、心意境,前无古人,来者心慕笔追,“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麓堂诗话》),展现了《渭城曲》绝唱千古的魅力。

送别诗要有情有味,《渭城曲》情味深浓,意境两尽,真是送别诗的千古绝作。不管是雨、是尘,或杨柳、客舍,都指向送别的情境与别离的情意,妙不露骨,情味深远。浅白如口语的“渭城朝雨”,百代常新,“西出阳关无故人”,情真意切。《唐诗解》云:“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非为其真切有情乎?”

此诗不仅在唐代流行,也是深入代代民间最流行的一首送别曲。

千古绝唱 《渭城曲》

根据《大唐传载》,王维这首诗在盛唐时期就入乐府,曲名为《渭城曲》、《阳关曲》;开元中,李龟年和弟弟李鹤年的才学皆享盛名,李鹤年尤其擅长唱《渭城曲》。《渭城曲》从盛唐唱到后代,犹然脍炙人口,成了最常被点唱的送别曲,《阳关三叠》是人们熟悉的别名。后人在原诗之外,增添了一些相关的词句来演唱,并在其中三段各将一句诗句重复,流露依依之情,是为《阳关三叠》的意境。[1]

中唐时,这首歌就成了流行歌曲了。长庆时期,著名歌人何戡为刘禹锡唱这首送别曲。刘的《与歌者诗》写道:“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应该常常听到这首曲子,他的《对酒诗》有这样的诗句“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正是映衬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情心境。

另一位著名中晚唐诗人李商隐诗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这些中唐诗人、歌者的诗与歌,都反应了《渭城曲》在唐代脍炙人口的情况。

宋代时新声竞繁,然而《渭城曲》的盛况隔代未衰。《渭城曲》在宋代有多大的魅力?苏轼云“十千美酒渭城歌”,梅尧臣有“渭城人唱罢,羌管愁吹处”的诗句。宋代名画家李公麟并以此曲为蓝本,画出《阳关图》,苏辙在李公麟阳关图上题诗,诗吟“不堪未别一杯酒,长听佳人泣渭城”。这些名作家的诗句,反映《渭城曲》在宋代还是很流行的送别曲。

唐朝时演唱这首歌时,配以笛子演奏,《唐音审体》记载此曲:“相传其调最高,倚歌(配合音乐旋律歌唱)者笛为之裂。”后来,原曲谱丢失了,改编成古琴曲。明清两代,《渭城曲》是古琴曲中的经典曲目,传存至今的明清琴谱中,有三十多种选载了《渭城曲》。

明末清初王翃的词“阳关朝雨渭城西,离歌将阕(曲终),行色移残酒”, 梁清标的词“销魂何事,轻言别、把酒渭城重唱 ”,都反应《渭城曲》的遗韵到近代不衰。现代诗人郁达夫《湖上杂咏》也咏唱:“如今劫后河山改,来听何戡唱渭城。”回顾这些盛况,能不说一曲《渭城曲》,真是千古绝唱吗!

西出阳关  人在天涯

渭城位于渭水北岸,是秦时古都咸阳,汉武帝时再次设置此城,才改称“渭城”,旧址大约在今天的陕西咸阳东北。

西出“阳关”,指出了出塞必经之路的关隘。“阳关”是汉朝时设置的,位于甘肃省敦煌西南一百三十里处。此处位于著名的玉门关南面,故称为“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图为阳关故垒。(Shutterstock)

此诗中的“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机构,管辖领域很广大。据《通典·卷174》记载,安西都护府本是龟兹国。太宗贞观年中,初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明庆(即显庆,避讳唐中宗的名字,故称“明庆”)年间,移于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去长安七千六百里,去洛阳八千三百三十里,西去葱岭七百里。西连疏勒,东接焉耆,南邻吐蕃,北拒突厥。“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唐诗别裁》)离开渭城的旅舍西行,面对的是如此广阔无际的时空。

迢迢千万里,此去天地别开,新旧阻隔,多少年才能往日重现?多少日子才能和故交旧友重逢?而王维在作《渭城曲》后的次年,就遭逢唐代盛世转衰的巨变——安史之乱,陷落贼子安禄山之手,此后历经人生中一场惨痛的磨难。作此曲后第六年,就安然与世长辞了。

送别曲《渭城曲》古今第一名不虚传

《王孟诗评》送给王维这首《渭城曲》七绝“古今第一”的桂冠,“更万首绝句,亦无复近,古今第一矣。……后人所谓《阳关三叠》,名下不虚。”王维送故交写下《渭城曲》,诚然意不在此,然而天然清新的诗语,纯真意切的诗情,引得古今代代人深情同咏同歌《渭城曲》,传唱千年,绝非浪得虚名。这首诗歌入现代又被改编成合唱曲。《渭城曲》高居古今送别曲的排行榜首,果真名不虚传。

注释:
[1] 苏轼《仇池笔记·卷上·阳关三叠》云:“有文勋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不叠,乃知唐本三叠如此。”@*#

─点阅【爱读唐诗】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