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皇帝”李宪通晓音律 听乐曲预知安史之乱

文/周晓辉
徽宗宣和年间,朝政被蔡京、王黼等“六贼”把持,何栗弹劾王黼,屡屡得罪权贵,一度被罢黜,后被钦宗召回,为相辅政。图为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局部)。(公有领域)
玄宗兄弟几人对音乐都颇有研究,尤其是李宪,他甚至可以通过音乐预言时事。示意图,图为宋 赵佶《听琴图》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811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都城长安格外的寒冷,凝结的霜挂满了枝条。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42年1月5日),一位名叫李宪的王爷去世,终年六十三岁。玄宗李隆基听闻噩耗后,嚎啕大哭,左右也为之动容。次日,玄宗下诏,追缅其孝悌、仁和等高尚品德,并追谥其为“让皇帝”。

辞让皇太子 

李宪,本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睿宗即位初年,封他为永平郡王。文明元年(684),只有六岁的成器被册封为皇太子。武周建立后,武则天称帝,降睿宗为皇嗣,册授成器为皇孙,与他的四个弟弟同日离开宫廷,开衙建府。

长寿二年(693),李成器被改封为寿春郡王,但仍没有入阁。长安年间(701—704),任左赞善大夫,加银青光禄大夫。705年,唐中宗即位后,改封其为蔡王,升任宗正员外卿,加赐实封四百户,加上原来的封户,共有七百户。李成器固辞,表示不敢接受大国的封邑,还是做寿春郡王为好。

其后,中宗于710年又进封李成器为宋王。同年,中宗驾崩,睿宗再度当上皇帝,授成器为左卫大将军。

当时朝廷商议立储君,大臣们意见并不统一。一派认为应立李成器,因为他是嫡长子,且曾被立为太子;一派认为李隆基有讨平韦氏的大功,有才干。对此,朝廷大臣们商议许久都没有结果。

这个时候,李成器站出来对睿宗说:“储君,是国家的职位。处于太平之世应以嫡长子为先,在国家有难时就应归于有功者。毕竟若处置不当,将引起海内外失望,非社稷之福。今日臣斗胆请求不要立我为储君。”

之后李成器又数次在朝堂上涕泣,坚决辞让太子之位,言辞甚为恳切。睿宗对成器谦让之举十分赞赏,最终同意了他的辞让。诸王和公卿此时举荐睿宗的第三子、李成器的弟弟李隆基,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

诸王和公卿此时举荐睿宗的第三子、李成器的弟弟李隆基,说李隆基有社稷大功,适合做储君。示意图,图为《清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册‧唐太宗八》。(公有领域)

李隆基上表推辞

李成器如了愿,但李隆基却不接受。他两次上表推辞,认为李成器是长兄,就应被立为储君。李隆基坚辞不受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698年,李成器、李隆基兄弟五人离开宫廷后,都居住在东都洛阳积善坊,五人分院同居,那地方号称“五王宅”。701年,他们来到长安,住在隆庆坊,五人依然是分院同居,那宅院依旧被称为“五王宅”。五兄弟“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

这皇家五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延续始终,李隆基登基后他们的亲密关系也未受任何影响。玄宗当了皇帝后,因为曾住在隆庆坊,所以其宅院便成为了一处别宫,为了避李隆基的讳,改名为“兴庆宫”。而他的四个兄弟则被赐予新的宅邸,李成器的宅邸在胜业东南角,申王李捴、岐王李范的在安兴坊东南,薛王李业的在胜业西北角,几座宅邸相隔不远,环绕在别宫的周围。

玄宗还在兴庆宫西南建了一座楼,西面题的是: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的是:勤政务本之楼。他闲暇时经常登上这座楼,当听到诸王府传来乐声,便召他们登楼同榻宴饮,有时就亲自到他们的宅第作客,赐金分帛。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下朝之后兄弟们也常在一起宴乐游玩,互相之间毫无隔阂。

李成器与李隆基有着如此的兄弟情谊,因此在储位问题上都一心为对方着想,彼此一再谦让。睿宗在多方考虑之后,最终下诏一锤定音:“左卫大将军、宋王成器,是朕的长子,本当立为储君,但(他)以(朕的)三子李隆基有社稷大功、人神共睹(为由谦让)。因此,朕以其诚心让位,言在必行,天下大公,诚不可夺。从天人之愿,立隆基为储君,成器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另外加实封二千户,赐五色绸五千段、细马二十匹、奴婢十户、大住宅一区、良田三十顷。”

同年十一月,李成器又被拜尚书左仆射,不久又任司徒,太师、都督之职如故。次年,他上表辞让司徒之职,拜太子宾客,仍兼扬州大都督如故。

当时,太平公主暗地里另有图谋,宰相姚崇、宋璟等请求调李成器和申王李成义(李捴)为刺史,断绝心怀不轨之人的谋逆之心,李成器遂以司徒身份兼蒲州刺史。

诸王每天在侧门朝见,下朝之后兄弟们也常在一起宴乐游玩,互相之间毫无隔阂。图为《明人五王醉归图》,描绘唐玄宗和四位兄弟夜宴欢饮的情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兄友弟恭

712年八月,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即位后,他马上进封李成器为司空,在其讨平萧至忠、岑羲等的叛乱后,又加封其为太尉、依旧兼扬州大都督,加实封一千户。一个多月后,李成器又被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其太尉、扬州大都督之职同时终止。

可以说,玄宗对自己的大哥是无比恩宠。713年,又任命其担任岐州刺史。四年后,玄宗追谥生母德妃为昭成皇后,为了避其尊号,玄宗的几个兄弟都改了名字,李成器改名为李宪,被封为宁王,实封累至五千五百户。其后,李宪先后做过泽州、泾州等州刺史。

前面说过,做了皇帝的玄宗与自己的兄弟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而他的几个兄弟也严守本分,不做逾矩之事,其中李宪尤为恭敬谨慎,从不干预朝政,也不私下里与大臣结交。

玄宗自是愈加敬重自己的大哥,友爱自己的兄弟。他曾在给李宪和岐王李范等人的书信中写道:“虞舜是大圣人,不记弟弟象的恶行而亲九族,九族和睦,百姓守纪安宁,如此这般才是帝王的行为准则,这样的准则迄今已经数千年,跟着这样的准则,天下归善。朕一想到这些,就废寝忘食,感叹不已。不久前,朕在余暇之际,在仙经中发现这一神方,古法云‘服之必验’。今分此药,愿与兄弟等同保长龄,永无限极。”

通晓音律 预见安史之乱

玄宗兄弟几人对音乐都颇有研究,尤其是李宪,他甚至可以通过音乐预言时事。一天,凉州献新曲在宫廷演奏,玄宗请诸王一同欣赏。听完后,李宪道:“曲虽佳,但宫离而不属,商乱而暴,君卑逼下,臣僣犯上。发于忽微,形于音声,播之咏歌,见于人事,臣恐一日有播迁之祸。”

他说的大意是,这曲子虽然整体上听起来还不错,但一开始就偏离了对应着君主的宫调且不集中,对应着臣子的商调杂乱而强烈,这意味着君主的地位变得卑微、被下属所逼迫,臣子僭越犯上。事情往往引发于微小之处,从所作的音乐中显露出来,通过到处歌咏传播到四方。这个乐曲对应在人事上,我担心会发生离乱的祸事。

玄宗听罢默然。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当时听到李宪那番话的人才又想起他当初的预言。而玄宗在叛乱后,一路流离,进入四川。叛乱八年后才彻底平息,唐朝亦从此由盛转衰。

玄宗在叛乱后,一路流离,进入四川。唐代画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描绘唐玄宗到四川避难场景。(公有领域)

去世与玄宗追谥

后来,其他几位王爷先后去世,仅李宪在世。玄宗更是对这位唯一在世的哥哥关怀备至,在他每年过生日时,都亲自去祝贺,还与他在一起饮宴。此外,每隔几日就赐予酒酪及奇珍佳肴给他。四方所进献的,只要自己吃了觉得味美的,马上就赐给李宪。对于李宪曾写的奏表,玄宗亦命人整理后保存在国史馆,据说每年达数百页。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做了一辈子逍遥王爷的李宪生了大病,这一年他六十二岁。得知李宪患病的消息后,玄宗派人接连不断送来医药和御膳。在接受了僧人崇一的治疗后,李宪的病渐渐好转,玄宗非常高兴,特赐绯色袍鱼袋给崇一作为奖赏。鱼袋制度是唐宋时官员依据品级高低佩戴不同鱼袋以证明身份的等级制度。

开元二十九年的冬天,长安城特别寒冷,凝结的霜挂满了树枝。李宪对家人说:“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树稼,谚语说:‘树稼,达官怕。’必定有大臣承受灾难,我恐怕要死了。”十一月二十一日,李宪去世。

玄宗听说大哥去世的消息后,失声号恸。次日下诏,追谥其为“让皇帝”。李宪的长子汝阳王李琎上表恳辞,陈述父亲之意,谦退不敢当帝号,玄宗不许。

到了入殓之日,内务府给李府提供了天子服饰一套,玄宗令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将自己的亲笔手书放在灵座之前,书称“隆基白”。其书中有如此之语:“孝悌之至,本乎中诚;仁和之深,非因外奖。率由礼度,雅尚文儒。谦以自牧,乐以为善。比两献而有光,与《二南》而合德。自出临方镇,入配台阶,逾励忠勤,益闻周慎……按谥法推功尚善曰‘让’,德性宽柔曰‘让’,敬追谥曰让皇帝,宜令所司择曰备礼册命。”又追赠李宪的王妃元氏为恭皇后,与李宪一同葬于桥陵之侧。

下葬前,玄宗遣中使告诉李琎等务必节俭,送终之物,不要特殊。有司准备依旧例,墓穴内放千味食,监护使、左仆射裴耀卿上奏说:“山珍海味千余种,每色瓶,安放墓穴内,都不是时令物品。天恩每次申明让帝生前习惯,务令俭约,凡在礼外所加之物,恐怕让帝在九泉之下也会不安。伏望依礼减省。”玄宗依从。

到出殡抬灵柩那天,下起了大雨,玄宗派自己的长子、庆王李潭在泥中步行十里送葬,李宪的墓地命名为“惠陵”。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飘然尘外,一洁如斯,她是一株淡雅超然的凌波水仙;欲飞还歇、徘徊空阶,她也是一只漂泊半生的秋日残蝶。
  • 清代这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的小女孩──沈善宝,不仅能诗擅画,甚至能用书画换取钱财,承担养家的重任。她不仅是神童,更是才华与担当兼备的传奇女生。
  • 明清时期,江南才女如群星闪耀。其中有一位传奇闺秀席氏女,因擅长画兰而以“佩兰”为号。她不仅能教丈夫写诗,双双结为人间诗侣;而且惊世骇俗,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袁枚最推崇的女弟子。 席佩兰,本名蕊珠,字韵芬,又号道华。她生于常熟望族,祖上世代为官,亦多文人雅士。她的祖父是大诗人吴伟业的外孙,有诗集四卷;两位姑姑皆是闺秀诗人,二姑姑席仲田更有两卷《绿窗小咏》,是家族引以为傲的才女。席佩兰八九岁时,便熟读《诗经》,以姑姑们为榜样,钻研诗艺,积淀了文思敏捷、辞令娴雅的才华。
  • 明清之交的江南无锡,既有粱溪回流、蠡湖烟波之风光,也有名流荟萃、诗赋鼎盛之风流。这片吴中繁华之乡,在闺秀文学盛况空前的时代,也孕育了一位以诗词传世的才女——顾贞立。
  • “天地英灵之气,不钟于世之男子,而钟于妇人。”明清以来,许多文人认同这一论点,重视女子才华,因而这一时期才女大量涌现,才女文学之繁荣,也大大超越以往的朝代。 古人品评明清才女,大多推举商夫人为冠。这位商夫人,就是名重一时的江南贤媛商景兰。富庶而风雅的江南大地,才、德、貌俱佳的名媛闺秀数不胜数,商夫人为何能居首位?她又具有怎样的英灵之气呢……
  • 西湖之畔,段家桥头,有一处小摊格外引人瞩目。摊位上摆着一幅幅颇具元人笔法的淡墨山水,画作上题着娟秀的小楷——“黄媛介”,摊主恰恰是位布衣荆钗的少妇。一旦赚够一日的生活费,她就匆匆收摊,不肯再作画。 女子抛头露面来养家糊口,在古代称得上是一大奇闻。这位独行特立的女子,正是晚明嘉兴的名媛淑女黄媛介。她和姐姐黄媛贞,更是一对才女姐妹花。时人对她们有一段知名的评价……
  • “我谢絮才,生长闺门,性耽书史,自惭巾帼,不爱铅华……”一出独幕剧,一场独角戏,吟唱着清代女子的才情与心志。这部杂剧名为《乔影》,甫问世就被之管弦,传唱大江南北,其流行程度,颇似有井水处必歌柳永词的盛况。
  • 次次都能逢凶化吉,他为什么如此幸运?蒋家与布袋和尚的奇特缘分……虚云和尚凭借什么,收服了民国政要?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翠碧如绢的蕉叶,可入诗、入画,是传统艺术中的典型意象。在清朝初年,有一群江南闺秀,以此为名号,在良辰美景中结社唱和、赋诗填词,为当地带来一幕幕文化盛宴。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