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有报

落榜士子痛骂考官 因何转运金榜题名?

作者:郑行之
清代梁亯 观榜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7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自古以来,能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可说是凤毛麟角,而名落孙山的则不计其数。那么落榜考生这么多人,有没有变脸骂考官的?有一个就是以《聊斋志异》名传千古的蒲松龄,一生中落榜了十几次,在69岁时写了《历下吟》这首长诗,讽刺考生百态,也骂了主考官。落榜士子破口大骂考官之后,也有转运再登金榜的,是怎样的“运气”呢?

我们这里要跟大家介绍一位名叫张畏岩的人,他是江阴人,学养颇为深厚,文章写得很好,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名望很高。甲午年(公元1594年),他到南京参加甲午科乡试。当时,他借住在一座寺庙里。放榜时,发现自己榜上无名,这让他错愕到了极点,也愤怒到了极点,脱口就大骂主考官,眯目不张眼!不识人才,没看见他文章写得有多好!

这时,他看见旁边一个道士,不知什么缘故,正牵动着嘴角微微地笑着,这下触动他崩紧的神经了,张畏岩立刻迁怒于他。

道士等他骂完才说:“相公的文章必定不佳。”

张畏岩一听,更加生气了,怒道:“你又没看过我的文章,怎知写得不好?”

道士回说:“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平气和。现在听你骂声连连,气也太粗暴,心也不平静,怎能写出好文章?”

张畏岩本是个很敦厚的读书人,平时也很讲道理的,这回会这么失去理性当众发飊骂人,实在是因为落榜这个打击太沉重了。其实在骂人时,他内心也有个声音同时在质问自己:你怎么了,不能这样任意骂人呀!这时他听见道士说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不知不觉地,这一番道理就转化成他自己内心的声音了,两边发生共鸣了。很快地,他就心服口服,转而向道士请教。

道士说:“要考中全看你的命,命不该中,文章虽好,也没用。所以必须自己去作转变,去改变自己。”

张畏岩问:“既然是命,又如何改变呢?”

道士说:“ 造命的是天,立命的是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福分也就不求自来。”

张畏岩说:“我一个穷书生,能做什么?”

道士接着说:“行善事,积阴德,都出自我们这颗心,常存这样的善心,功德无量。其中 ‘谦虚 ’这一美德,不需要花钱,实践起来也相对容易。这次你没考上,为何不自我反省,反而大骂主考官呢?”

张畏岩立刻醒悟,从此谦虚自持,日日修善积德。过了三年,在丁酉年(公元1597年)的一天夜里,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高大的殿堂里,得到了一本考试录取名册,里面有很多空缺,他看了半天也看不懂这些空缺是怎么回事,就问旁边的人。

那人回答说:“这是今科考试的录取名册。”

张畏岩问:“名册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空缺?”

那人说:“阴间对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每三年要考查一次,一定要能积德而且没有过失,这册里才会有他的名字。你在名册上看到空缺的,都是本该考中,但三年来,又做了一些不好的事,在德性上有所缺失而被除名的。”

然后那人又指着一空缺处,对张畏岩说:“你这三年来谨慎自持,把握自己把握得很好,也许可以补此空缺。希望你自爱。”空缺处是第一百零五名。

放榜时,张畏岩果然榜上有名,考了第一百零五名。由此看来,人说举头三尺必有神明,这是真实不虚的。而所谓趋吉避凶,必然得由我们这颗心做起,我们必须常存善心,笃行善行,虚心屈己,不去得罪天地鬼神,且所作所为得到天地鬼神的赞许,方才有受福之余地。而那些气势很盛或骄傲自满的人,福分必然不能长久。

稍有识见的人,必然不会做一个心胸器量狭窄的人,那等于是把福分拒于门外。何况谦虚能让人受教,因而受益无穷,让人得以无所滞碍往前行,对有心修业立功名的人更是不可少的。

古语也有这样说的:有志于功名的人,必能得到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必能得到富贵。凡人要问:这怎么可能呢?一生行善积德改变自己命运的明朝进士袁了凡有这样的体悟:

人如果有志,就像树木之有根。在立定功名富贵志向时,同时虚心内省,念念都能谦虚自持,先他后我,处处都给人行方便。能做到这样,自然感动天地。天地神鬼考核人之德而决定人的福报,这就等于命运的福报由自己来决定了。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大王爱好音乐,但是大王只是个人喜好音乐,个人在追求快乐而已。如果喜好到了极点能与民同乐,大王与百姓都快乐,那么齐国能不强盛起来吗!求科考功名也是这样,如果能把得功名之乐的心推广到积德为众人行善造福上,并且尽心去做了,那么自己的命运与福分,就是由自己来决定的了!

资料来源:《了凡四训》

@*#

-点阅【善恶有报】故事-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