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文化域外绽放的古韵

京都寂光院风致 追唐风文化溯书道

作者:任采真

京都寂光寺为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始建的古寺,图为本堂一景。(任采真/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63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净敬交融寂光院

在京都具有古久历史的寂光院座落在京都的北边,离市区不到一小时车程的大原山区。如果想要品味观光味少一点、古意多一点的清境,就来访一访这个澄净与虔敬气氛交融的寂光院。

京都风华之一,回游庭园山水。(任采真/大纪元)

把车停在十分钟步程外的停车场,让大自然的四季风致伴着你的步履蜿蜒上山,经过闲散点缀山路边的茶屋、土产小店、小憩食堂、温泉、味噌屋,跨过小山溪,不久就可以来到直上寺门的一小段陡峭台阶。

京都风致–山中温泉。(任采真/大纪元)

如果你是初冬来到这里的话,正是寂光院之光回照寺院建筑最殊美的时光。寺院正后方一陇山林的黄橙秋色,在寂静阳光下散发出澄澄光亮,玄静又富有清澈的慧光。静修的寂光照映无穷无极十方世界,古人修行的境界自在其间谧谧展现开来……。

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始建的京都寂光院。(任采真/大纪元)

寂光院的追想

寂光院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末(公元594年),让人追想起日本飞鸟时代(公元592年到710年)的文化风尚。飞鸟时代,仰慕、模仿神州中国的文化,形成当时的政治与文化风尚,在前头引领着奈良、平安时代唐化之风的步履,其中的巨擘、舵手就是建造寂光院的圣德太子(公元574年-622年,名为厩户丰聪耳)。

日本京都寂光院始建于公元六世纪末(594年)。图为寂光院的山门内侧。(任采真/大纪元)

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为已故父王(用明天王)祈求冥福,而建造了寂光院。圣德太子生年时代约当中国南北朝末年到唐朝初创。他五十年不到的人生真的非常特别,好像在实践一种天命--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到东土日本而生。在中日两方都有圣德太子是中国北朝末年慧思禅师转世的说法。[1]

圣德太子崇敬神佛 奠定日本文化基础

笃信佛法的圣德太子将中土崇敬神佛的信仰带入大和国。“日本”国名是七世纪末确定的,飞鸟时代是以“大和”为国名。圣德太子的笃信佛法在大和王室、贵族和民间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早年,他透过朝鲜半岛取经,后来他开展了直接从中土大量输入佛教经典以及中华文化的新里程碑。

同时,圣德太子也留给后人京都寂光院、奈良法隆寺等等的寺院建筑,这些或素朴、或宏大的寺院建筑都能让后人追忆当年敬天敬神的心香。

圣德太子从中土直接输入中华文化经典、佛经,提倡道德和崇敬神佛的信仰。图为《圣徳太子胜鬘经讲讃图》。(公有领域)

遣隋使 直航开启交流

圣德太子派遣“遣隋使”从中土直接输入佛经和学问经典、政治制度文献纪录,揭开日本和中华文化交流的重大史页。根据日本国史,留下记载的遣隋使一共有三次,分别是在公元607、608年和614年;从中国的隋代史书记载来看,第一次是在公元600年[2]。这几次遣隋使都是圣德太子摄政时所派遣的。遣隋使成了后来平安时代大量、多次遣唐使输入大唐文化的先驱。

藉中土经典展开日本书道史

“伴随着飞鸟时代佛教黎明的来临,日本书道史也从此展开。”(日本学者田中块堂之言)。圣德太子带动鼎盛的读诵佛经以及写经风气,因为佛教经典和写经的传播,中国书法开展了对日本书道深刻的影响。

日本最古老的书迹--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卷四部分。(任采真翻摄/大纪元)

目前日本书道史上最古老的书迹就是圣德太子所写的《法华义疏》四卷,写成于公元615年。这四卷完全是汉文、汉字的书法,展现了中国南北朝的书法风格。飞鸟时代的中国式书法是日本书道的起步,圣德太子的《法华义疏》就是日本书道发萌的里程碑,中国的文字和书法成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磐石。

借中华文化 奠定日本文化基础

公元604年,圣德太子作成日本最早的宪法--《宪法十七条》,以中土所崇尚的道德理念来规范君王与臣民的关系。其内容出处大量来自中国儒家、法家、阴阳家和佛家的经典。已故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和大庭脩都指出在其中融合涵盖了中国的《毛诗》、《尚书》、《礼记》、《左传》、《孝经》、《论语》、《孟子》、《管子》、《墨子》、《荀子》、《韩非子》、《史记》、《文选》等古代重要思想、文史著作。这些古中国的思想精神和学识,成了飞鸟时代重要的施政的准则,当然也影响了后世的日本文化。

寂光心香 悠悠千载

千百年来,朴素的寂光院展现礼敬神佛的心辉融入京都北边大原山野。千百年前,圣德太子引进神州大陆中华文化,奠定了日本文化与国力的基础,那时的辉煌历经千年未曾沈寂。寂光院的澄净光华,从大原通衡山(圣德太子前世在中国大陆衡山修行)依然指引着虔敬、归真的道路。

京都风致–净与敬的风华。(任采真/大纪元)

-附注-

[1]. 见王勇着:《圣徳太子时空超越―历史を动かした慧思后身说》,日本大修馆书店,1994年。

[2]. 根据《日本书纪》记载,第一次的派遣在公元607年(推古天王15年),翌年回国,第二次的派遣在公元608年,翌年回国,此两次的遣隋使都是小野妹子。第一次的遣隋使小野妹子回国时,隋史裴世清也同行到达难波(今天日本的大阪市),同年,因回送裴世清回国小野妹子再入隋。第三次派遣遣隋使是在公元614年,翌年回国,此次的遣隋使是犬上御田锹。

见于中国《隋书》,有四次倭国(隋朝称当时的日本)遣史的记载,依序是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见〈倭国传〉)、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见〈倭国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见〈炀帝记〉)、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见〈炀帝记〉)等。@*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日本书道的表现形式,在现代以前一般可概括归纳为以汉字书写的“唐样书”(中国风书法)和以假名书写的“和样书”(日本国风书法)两大分野。在日本书道史上有中国风主导和日本风主导的繁华时期。然而两种风尚在相异的面貌下确有着相同的神髓,主要都是源自中国晋唐的古典书风,尤其是王羲之的书风,和宋朝富个性的重抒情的自由书风。
  • 在日本书道史的研究著作史上,毫无疑义地一向都肯定日本书法出于中国书法之说。从日本书道史研究著作所采的分期界标,也可以明显观察到日本书法的史脉和中国书法无可分割的深刻关连。
  • 前面两章,孔子分别讲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君子不器”。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请注意,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