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牛画──《风雨归牧图》

作者:郑行之
宋 李迪《风雨归牧图》局部。(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774
【字号】    
   标签: tags: , ,

前言

江南是鱼米之乡,因为农耕的需要,牛只处处可见,特别是水牛。当地的画家若想画牛,随时都有机会仔细观察牛的生态,举凡牛的行、住、坐、卧,画家们都可随手拈来,一挥而就。

南宋时期,有许多画院的画家(如李迪、阎次平、李唐)除了山水画、花鸟画外,也喜欢画牛。牛只不论在工作中或在完成阶段性工作,得以短暂休息、反刍之时,永远都是那一付安之若素、大智若愚的模样,那都是画家们所喜爱的,乐于捕捉入画的。特别是牧牛图,牛只的动态和牧牛儿之间的互动,被按需纳入画幅之中,并以之为主题。

画家简介

李迪,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南宋孝、光、宁宗(1162-1224)画院画家,曾任祗侯。擅花鸟、竹石、走兽,他的画大都属写实风格。论者认为李迪的画“笔墨精妙,设色雅致”。李迪传世作品有《风雨归牧》、《雪树寒禽》、《鹰雉》、《鸡雏侍饲图》、《猎犬图》等等。

这幅画署有“甲午岁李迪笔”六字款,“甲午”为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一般认为这是李迪传世具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风雨归牧图》是自古以来诸多描绘牧归景色中的杰作。

画作欣赏

李迪这幅《风雨归牧图》,画的是柳塘芦岸边两个牧童在牧牛过程中,发现天候大变,天色相当晦暗,并刮起了大风,以他们天天在外牧牛的经验,恐怕接着要下起瓢泼大雨,便急急地顶着风赶牛回家的情景。整个画面在急于避雨的形势下,人急,牛也急,而强风更顺着这个态势,尽情地收纳画中的柳树、野草、杂木、牛只、牧童、水塘进入它的版图。此时,细细的雨丝也飘了起来。

笔墨运用

占据画面极大篇幅,很是壮观的柳树,可能因树龄高了,粗砺的主干布满树瘤及枝干被截断后自我愈合的口子,显得盘结曲转,让人过目难忘。针对主干,画家可能先在轮廓及树身部分以淡墨打底,再用浓墨勾勒,并且在重点部位尤其是绕着树瘤或断口处,做细致的点染皴擦,浓淡互衬之间,便产生了鲜活的立体感。

也有人调好淡墨,在下笔之前,笔尖再沾点浓墨,浓墨多寡可随画面需要去控制。笔尖的浓墨用尽时,淡墨自然随之出现,此后浓淡随机交互运用。画家在此偏多地采用浓黑墨色,皴皴擦擦,主干的壮砺厚实很自然地就出来了。

老树的树叶,李迪以牛毛皴耐心地描绘,保持同等力道,一点一点地经营、汇聚;也有人是这样做的:把笔尖压扁让笔毛成梳齿状,以之梳出匀称的细线来。在虚虚实实、疏疏密密的变化中,诗般的空灵之意就在行笔落墨间逸出。而这份诗情画意的展现,也反映了画家的胸怀:对生命抱持极大的虔敬之心,对艺术怀有无比的崇尚之意。有这样的内蕴,才可能外显出令人感动的质素。

我们看到在劲风的强大作用下,柳树从树干到树枝、树叶,整体一起扭转划动开来,之后再往画面左侧翻涌。画家并且把其下的芦苇和岩岸边的野草杂木一并偃伏,使之与柳叶同步,造就整体均衡谐和的动势。

在牛只的技法上,李迪以钩勒法来表述。先勾出两头牛的身形、动态,再以渲染手法分出牛的身躯、颈腹间的明暗变化,等牛的实体感出来时,接着再勾出牛体各部位的细节,最后用浑圆劲实的细线加深轮廓。这时就可看见活生生的、十分灵动也十分壮硕的两头牛,踩踏着千古岁月,以一贯的大智若愚,朝着画面所需迈步而行。

两个牧童在画中是比较不显的,一来因两人都是小童,都趴在牛背上,为对抗狂风而俯伏蜷缩,头顶着斗笠,身披蓑衣,在肥壮的牛身烘托下,体形就稍嫌小了。其实这两个牧童被塑造得很有特色,前者为了固守己身,右手紧扣斗笠,左手紧挟鞭子,弓身伏背的模样十分逗趣;而后者一个疏忽,顶上的笠帽被大风刮走了,他十分机伶,迅速地扭身朝后,想捡回斗笠……

看图说画

牧童手脚并用,努力地想稳住趴在牛背上的身子,一边顶着强风,犹豫地盯紧斗笠。古人十分惜物,加上农家经济因素,一顶做工精致的笠帽,在他们眼里,犹如珍宝,或者是仅次于珍宝。然而眼下是“欲下不能,欲罢不舍”,不知如何是好了。这是画家在内涵上的一个巧妙安排,既写实写真又逗趣生动;而在心态上又把农家子弟那种质朴爱物的性情描绘得让人怜惜不已。

两头牛应该是意识到主人的难处了,也露出不知所措的样子,前方的牛还停下疾走中的步履,把头反转过来,似乎在询问后方的牛,“怎么办哪?走还是不走?”

这时,牛只与牛只,牛只与人物的动态密切地呼应着,也彼此互相牵制,创造了有如默剧般的效果。这一定格,凸显了这些生命在碰到突发状态时,都能自发地去面对去协调配合。这些与生俱来的本能,透过种种微细的动作全都显现得极为清彻自然。

而且,为了描绘强烈的风势,画中所有的植物全都往画幅的左侧翻飞,整幅画营造出极大的风动感。这种整体的协调本已让画作的内涵达到一定的高度,偏偏画家又把回家的路向定位为逆风,走相反的方向。在协调一致中,作为画中灵魂的人与牛却反其道而行,其目的可能就像色彩学上讲的,红绿是对比色,将之并陈,视觉上就能产生极突出的效果。而在李迪《风雨归牧图》这幅画里,在不断横扫的强烈动态中出现了逆反点,在正与反不间断地碰触下,就有可能突破单一势头带来的单调感,从而产生一种另类的亮点,在均衡中稍稍暂驻,绕个圈再往上,出现更上一层的均衡。画家李迪在这一点上运用得十分出色。

此时,整幅画就出现了一种氛围,产生强大的动势,进而定在“恒动”之中了。而这种“恒动”的气息是有感染力的,观画者不知不觉地就融入画中,也产生被强风吹掠的感觉。

在《风雨归牧图》中,铺天盖地的劲风历经千年吹拂,此刻再吹向你我──观画者。这个风吹掠过宋、元、明、清的兴与亡,挟带着绵远岁月的悠然与沧桑,蕴蓄着满满的古典美学与文化,之后再吹向你我。

牧童原本是闲散的,牛只原本是鲁顿的,柳树原本是温婉的,杂草矮树原本是质朴的,此时都在“劲风”这只大手拨弄下,转而汇聚成绵绵不绝的动势,而这种动势又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在生命的轨道上,它是不灭的。@*

宋 李迪《风雨归牧图》。(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责任编辑:周道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苏惜巧台北报导)2009年台北花卉展昨天在大安森林公园开幕,136种、27万株的各式花卉,装点成14个创意主题展区,持续要带给民众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这次的主题“ㄋ一ㄡˊ转吧!大地”是以明年生肖“牛”为主创意发挥,现场有扮成哈利波特骑扫帚的魔法牛、卡通化的牛魔王,还有花卉组成的云霄飞车、摩天轮等吸引全家同乐的“花招”。
  • 今年是牛年,折个“吉牛”送给亲朋好友,祝福满载、意义非凡。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是李商隐千古流传的名诗,我在年少时固然喜欢,如今年过五十,读来更有兴味!人生如梦,五十正当梦醒之年,在梦回处追忆少年童趣,特别怀念。
  • 高子洋,本名赖飞龙,卑南族原住民,因随母姓,后改成“高飞龙”,从前亲友都叫他“阿龙”,从小在台东知本部落长大。部落里有三条大马路。第一条马路住的大部分是汉人;第二、三条马路,则大都是原住民。高子洋的家座落在第一条马路和第二条马路中间,四周围的邻居,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皆有。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让高子洋的创作歌曲,包涵了多种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 (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国立故宫博物院正展出“造型与美感-中国绘画选粹 ”特展,展期至6月25日止,展出宋、元、明、清的人物画、花卉翎毛及山水画。
  • 美国是大中华和日本以外收藏中国书画最多的地方,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则为其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藏品规模可用宏富形容,仅经《石渠宝笈》诸编着录的珍品就多达24件。正在展出的中国书画精品特展(第二期)是该馆为庆祝亚洲部成立一百周年而策划,侧重五代宋元的呈现,将至10月11日结束。
  • 一片广阔的牧场 是牛只嚼草的绵柔绿地毯 当然它们也在那里翻水、斗角或玩青春的游戏
  • 这样一来,一种看似无声却又有声的东西,一种溶溶的温馨感,一种天籁般的自然诵歌就在画中的天与地之间轻轻回旋,充塞了整个画面空间,并且把画中人、画中牛甚至画外的你我也都带了进去。
  • 秋天了,在生长着不知名小树和已开花的芦苇的荒郊中,一母一子两头牛,也不知是要回家了还是想换个地方吃草,母子俩一前一后,在傍着经受长年风吹雨打,表面坚硬光滑的石块的山路上走着。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