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台北新艺术博览会

【水彩行家】光影的转角与情寄旷野

会员参展活动系列报导
陈品华
font print 人气: 81
【字号】    
   标签: tags: ,

张明祺水彩展—光影的转角

作品以大自然为师,生活体验入画,要创作自然而不抄袭自然,强调韵律节奏,有主有宾,统一中有变化。 摘录自台北新艺术博览会专辑

明祺展出五幅作品,其中两幅“鱼.水荡漾”“鱼儿水中游”是他鱼.水系列的代表作。

张明祺_鱼儿水中游 76x104cm

锦鲤夺目的鲜明色彩在水波荡漾中化成多彩的奇特视觉幻象,表现手法新颖,脱离一般照相写实,在形色间变化出抽象性的活泼线条,展现生命的活力。像这么繁复多变的画面,若没有相当纯熟的功夫与耐心恐怕无法驾驭。
张明祺_鱼.水荡漾104x76cm

明祺从药厂的董事长转换跑道,浸淫水彩画数十载,皆从生活中的体验取材,有时走过小径转角处,不经意的瞥见了一道美丽的光影,日后便成了他精彩的作品。
张明祺_恋恋菇婆芋 105x76cm

难怪许多观众驻足在“恋恋菇婆芋”画作前连连点头称赞,相信观众应该看出艺术家的独到之处在于虽以大自然为师,但必须慧眼加缜密构思,再运用色彩光影的层次变化,才有可能谱出一首赞颂自然的乐章。

“群羊围聚”是幅全开尺寸,画面构图大胆,用色接近黑白灰,有别于他其他展出的作品。
“金黄银杏”作品如闪金般灿烂,就像明祺一贯的开朗笑容,感觉色彩已从他的脸颊一直漫衍到每个人心中。斑斓金秋时节那种一大片又一大片黄澄澄的饱满与丰实真是令人雀跃。这件作品许多画友都给予高度肯定,不只佩服他整理秋叶的扎实功力,更佩服他能画出内敛没有火气的黄。随着季节更迭,再惬意的秋日终归要进入尾声,芳华不再。但这次艺博会的相见欢,让画友之间所凝聚的情谊与欢笑会像金黄银杏一样在心中一角闪亮着。

王文琮水彩展—情寄旷野
光影色彩幻化交织的绮丽世界,引领我的悸动,恣意泼洒在画纸上,大地苍茫中,拥抱一份人文的关注,最能撩动人们的心弦。 摘录自台北新艺术博览会专辑

王文琮_转场之行71x51cm

转场风情
牧民的精神—-文琮展出的十几件作品中,多数描绘的是一系列新疆游牧民族的转场风情。他对少数民族总是寄予一份关怀与敬佩,牧民为生计打拼,为养活牲口带着家当按季节一再迁徙转移牧场,勇敢的迎向艰苦的生存环境,虽然恶劣天候时时考验着他们,但一颗心始终憨厚善良。从文琮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岁月和沙尘在他们脸上刻下属于牧民的质朴与骄傲,也让这片广裘大地如诗歌般壮丽,扬起的尘土阻挡不了顽强民族世代传承的坚毅精神。我想文琮的画里有一部分是想藉这群可敬的民族暗示我们,最能撩动人们心弦的该是那份纯朴、真诚的高贵情操吧!

牧民的生活—毕业于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的文琮,投身商业美术,绘制建筑相关插图及透视图已有20年的资历,长时间的经验累积,照理应该养成理性去经营画面关系,容不得出现率性的浪漫因子才是。然而他的作品却是光影色彩幻化交织的绮丽世界,顺着活泼的笔调、酣畅的色彩,引领我们走入一个恣意渲染的自由境地,但回过神细看,他所描绘的牛只羊群及牧民脸上的风霜,发现文琮其实还是有他理性缜密的细心特质,如图“转场之行”,安排马匹前进的走势,及人物往右侧身,脸往左方凝视的动态,加上拉缰绳的动作等等,整个转场的队伍感觉是不断缓缓前进着的,地面的尘土光影采用感性畅快的刷染,好像也在带动队伍前进再前进。
牧场的风光—“牧场风情”是幅充满优美旋律的作品,色彩在黄紫补色对比、红绿对比、明暗强弱中铺陈,像是轻快活泼的音符跳跃着,而笔触松放自在宛如抒情曲般轻灵婉约,我感觉到牛只似乎陶醉在幸福安祥中,享受着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美好。
“黄草胡砂秋日行”“哈萨克妇人”“转场之晨”“牧人晨歌”“马背上的青年”都是文琮这次在情寄旷野系列的力作。
生态景观
“林间光影”“云端”“眷顾”是生态景观作品,感性渲染大气氛围,理性描绘林间枝桠叶丛的光影,详实呈现特属台湾湿热气候所形成的森林样貌。

王文琮_黑潮96x141cm

市井小民
“黑潮”这幅作品题材特别。早期台湾拆船工作兴盛,在酷热又喷火花的环境中,这群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凭借劳力赚取养家糊口的收入。整幅画充满张力是件可圈可点的巨作。我觉得不管是本岛的自然生态或平民百姓的生活或是遥远的边陲地带的风貌,在文琮温柔的眼中都同等重要。
我们常提到绘画技巧的重要性,但作品若是缺少一份人文的关怀,那么是很难打动人心的。

(图文由中华亚太水彩艺术协会提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幅看起来不够精彩的画 ,如果能想出问题所在,它就一定可以修改,只是,一幅改过的水彩难免要失去一些干净度,必须十分小心才是。
  • 这里除了有植物种类的展示之外,创园之初有计划的约束参观人数和时间造就园区的生态特色,成为台湾最佳典范,在这里写生成为我的最爱之一...
  • 台湾水彩画因日治时期石川钦一郎(1871-1945)的提倡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更培养出第一代的水彩画家,如倪蒋怀(1894-1942)、蓝荫鼎(1903-1979)、李泽藩(1907-1989)等。石川钦一郎将西方写生观念引入,借给这批年轻画家一副重新观看台湾风土的眼镜,形成一股“以自然为师”、“对景写生”的全新美学观与自然观,使台湾风景题材与西方绘画表现方式接轨。
  • 百年来水彩可以他特有的文化性、方便性与经济性在台湾成为最受喜爱的媒材之一,如果能藉由教育的更普及、创作水准的再提升而让水彩艺术成为深耕于民众的“国民艺术”,应该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课题。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