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艺术教本系列

数来宝的艺术技巧《演唱技巧三》

密疏、快慢
汉霖民俗说唱艺术团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12
【字号】    
   标签: tags:

十二字技巧之~密疏:

密与疏是体现唱词的松与紧。每个对韵句组要唱得有松有紧,并在句组之间、段落之间显现出这种变化。同时也要根据表现感情的需要,注意字、句密疏的布局。

“密”是说句子中字的密度大,段落中句子的密度大,使人感到速度在加快;相反的“疏”的情况,是将字和句子摆的稀疏,即会给人速度缓慢之感。

至于如何使字和句子的密度加大,主要是板式的作用,例如“赶板”板式会加大字的密度;通常在句头上常用“闪板”、“让板”、“掏板”,甚至“抢板”让句句相接,因而加大了句子的密度。

以两字一拍的基本节奏为例(即‘顶板板式’),与在节拍上有所延展和变化的“抻板”、“让板”、“寸板”相比,这种板式的字句密度可算是大的。

十二字技巧之~快慢:

任何一种唱段不会只用一种速度唱到底,演员为了表达多种感情,也为了使唱词速度得到调剂,节奏快慢就得频繁的做变化。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体速度尤其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使听众的节奏感能够接受,也使韵律的美感不致受到损害。

节奏速度的快慢也与唱词的松紧相关;在数来宝的演唱中,不外乎“快”、“中”、“慢”三种速度:先慢速,再中速,最后快速~这是一般唱法。而要唱得“慢中有快”、“快中有慢”,致使各种速度经常转换,这也是演员为了适当表达情绪与气氛时常见的现象。

从原则上说,无论怎样变速都只能是逐步的,转换时都得有个“缓冲地带”(甚至有个承先启后的‘搭桥句’存在),通常速度的变化幅度不大。

可是个别时候,也出现过降速或加速幅度过大的地方,只要不使人感到忽快忽慢、突如其来,能够掌握好转换速度的技巧问题,这种变化仍是允许的。

一、变速分析:
快慢转换幅度不大的,只用“催几板~由慢转快”和“撤几板~由快转慢”的方法,就能转过来。

一旦需快时,一板快似一板,几板过后达到所需的快速;需慢时,一板慢似一板,板板往下撤,几板过后达到所需的慢速,再用基本节奏的顶板板式把已经撤下来的速度加以固定。这种循序渐进的速度变化通常能有力的表现唱词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演唱中使用得好,往往能博得观众掌声。

速度升降幅度过大的,为使听众不感到别扭,就要有衔接作用的“搭桥句”。

所谓速度转换是否得当,其实依据的是听众心中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是通过接收演员的演唱而形成的。在语气突快与突慢的转换中,置入一个明显过门的“搭桥句”,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例如下句︰“可也承受过巨大的痛苦与悲哀”
解析:“承受”这一拍就要放慢,唱到“过”要更慢,直到“巨大的痛苦与悲哀”随着情感的抒发,还要一板慢似一板,板板速度往下撤,以撤到最慢的速度,造成悼念的气氛。

二、变速原则:
使用“突快突慢”的速度转换,是为了表现特定的情感和气氛,但采用时必须严加控制,以免让这种大幅度的变速引用过多,造成全段的节奏感支离破碎。通常一篇两、三百句的作品,使用上一、两次也就可以了。

而在多数的唱段中,由于内容不需要这样表现情感,一般是不采用这种速度上的大幅度升降的。

﹙本文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仅仅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古迹,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家庭住宅。这座城堡座落在法国中部罗亚尔河岸的一个美丽山谷中,是一个活生生的博物馆,展示着过去法国家庭生活的样貌。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 圣约翰大教堂拥有雕刻精美的外观和双排飞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无疑问是晚期哥特式建筑。教堂长377英尺,宽203英尺,白色抛光外墙上装饰着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户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飞扶壁。飞扶壁上妆点超过95位十九世纪荷兰人物。一旁简约的红砖罗马式塔楼与哥特式装饰风格的大教堂形成鲜明对比。
  • 国立台湾博物馆举办“捷克城堡与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欧洲中世纪城堡台湾巡礼,有近百件捷克珍贵文物精彩亮相。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富维耶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与巴黎圣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样,都是为了遏止社会主义公社的发展而建造,标志着回归宗教与传统。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能成为精神生活和学习中心,以培养智慧、文化和修养等领域为宗旨。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涵盖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图书馆、学校和医院,还有西班牙王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