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孔廟祭孔音樂與雅樂十三音

廖真珮
font print 人氣: 11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2日訊】台南孔廟是全台灣最早建築且最具有歷史意義的,約有三百多年歷史,也是台灣的一級古蹟。每年九月二十八日至聖先師孔子誕辰時,這裏與其他孔廟一樣都舉行祭孔典禮,又稱「釋奠禮」。這時的典禮中,陳設了音樂、舞蹈,呈獻牲、酒等祭品,來對孔子表示崇敬之意。台南孔廟祭孔典禮所用的音樂是以前流傳下來的,主要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祭孔音樂,一個是雅樂十三音。

祭孔典禮時負責擔任樂器演奏的稱為樂生。台南孔廟的樂生都是以成書院的院生來擔任的。早期台南孔廟為了舉行釋奠禮就設有樂局,但具體時間已無可考,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時成立「以成書院」。以成書院的院生原來都必須是秀才以上才可能參與,平時則練習禮樂,以便在典禮時擔任禮生和樂生。演奏時,樂生們都身穿長袍馬褂,表示對典禮的莊嚴與虔敬慎重。


以成書院內部 攝影/廖真珮


以成書院內部 攝影/廖真珮


以成書院內的打擊樂器 攝影/廖真珮

(http://www.dajiyuan.com)


以成書院內的絲絃樂器 攝影/廖真珮


以成書院內的吹管樂器和絲絃樂器 攝影/廖真珮

音樂與樂器

1.祭孔音樂
祭孔音樂所使用的樂器都是屬於古樂器,打擊樂器種類特別多,運用在樂曲上則是有特定時間奏特定樂器。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台南祭孔音樂所使用樂器也是以八音為為分類,金 — 釘鐘 ( 大鐘 ) 、鎛鐘、特鐘、編鐘;石 — 特磐、編磐;絲 — 琴、瑟、琵琶、三絃、鼓絃、鐘絃、提絃;竹 — 笛、簫、管、箎、雙管;匏 — 笙;土 — 塤;革 — 晉鼓 ( 大鼓 ) 、建鼓、應鼓、鼖鼓、搏拊;木 — 柷、敔。


台南孔廟大成樂器編鍾 攝影/廖真珮


台南孔廟大成殿樂器敔 攝影/廖真珮

這些樂器大都裝飾的很漂亮。如打擊樂器像鼓、編磬、編鍾等都有專屬的臺供其放置,這些臺的顏色有金與紅兩種顏色,上面刻有華麗的花紋或龍等動物。其中較特別的樂器,也是屬於古代宮廷樂器的柷和敔分別代表樂曲的開始和結束。「柷」是在音樂要起奏之前敲打的代表「起樂」。「敔」則是在音樂結束的時候敲打,代表的是「止樂」。

釋奠儀節有「迎神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徹饌禮」與「送神禮」六個部分。音樂分別奏有昭平之章、宣平之章、秩平之章、敘平之章、懿平之章、德平之章等樂章。各樂章有三十二字,一字四拍,每章共一百二十八拍。在祭孔典禮中依樂章先後,以詩歌、音樂、舞蹈(六佾舞)誦揚孔子,一字一舞,有著俯仰頓挫的姿態進行。
典禮音樂都是以前古時候承傳下來的,緩緩而奏,給人感覺莊重肅穆。


http://www.youmaker.com/

2.雅樂十三音:
「十三音」又稱「聖樂」,以絲竹樂為主。最先流行於台南府城,後來逐漸向外流傳。樂器有鱷鐸、叫鑼、雙音、三音、餅鼓、檀板、笛、簫、笙、管、琵琶、三絃、雙清、秦箏、提絃、和絃、鐘絃、鼓絃、四絃、提壺、貓絃等。
台南孔廟的雅樂十三音是在祭孔樂章完畢(祭孔音樂結束),望燎時演奏的,直到到典禮結束。當天還有一次需要演奏到雅樂十三音,是在祭孔典禮之前,祭祀五代先王時演奏。

台南孔廟樂局以成書院出了兩張雅樂十三音的音樂CD。在專輯二裏有關以成書院雅樂十三音的說明,整理如下:
「……..至於有關雅樂十三音之由緒:茲錄日據時期已成書院於昭和八年十月二日,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先達林海籌的『同聲集』內的恭跋已見端倪:雅樂十三音(俗稱十三腔)『前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聖廟祀典恭備禮樂諸儀器,當時樂局董事紳士吳尚新、劉衣紹等主唱修製樂器、協正音律,專往閩、浙內地招聘樂師教習諸生,春秋聖廟祭典,前數日召集諸生練習,屆釋奠日晨循儀演奏以隆盛,是以台灣人士得其純正雅音,流傳迄今日新月盛。至十三音之設以十三種樂器編成之故,稱曰:十三音專輯庠、序,秀才為流傳,寖盛各界人士之長,音律者亦別樹一幟,今各立社名蓋前清之時每十二年一回恭送聖跡(字紙灰)敬請孔子神輿巡繞府城內外及節孝旌表恭迎晉祠,於是時十三音編隊於盛輿前或盛亭前奏樂燦行,或逢武聖及祀典廟宇祭祀舉行神輿繞境亦酌用之,其吹奏音律金聲玉振雅韻悠揚,聽者精神為之一爽,世文教之雅樂,亦則文人之韻事,實為雅頌昇平之一美,故不可與俗樂同日而語也。其樂器之種類,即鑼、鱷鐸,此二種奏樂開始之前導也,而餅鼓、檀板,則奏樂時以調節其板眼也。三音、雙音又其次合笛、簫、笙、管、琵琶、三絃及胡琴七種(提絃、和絃、鐘絃、鼓絃、四絃、提壺、貓絃)等十三音,至雙清、秦箏,乃四十年前陳鳴鏘部郎提唱重興時添設者,…..』」 。

林開登先生上述的「以成書院與雅樂十三音(腔)興衰說」內容中,提到1835年樂局董事紳士吳尚新、劉衣紹提倡修製樂器,協正音律,特地往福建、浙江去招聘樂師指導音樂,在祭典之前並召集大家練習,這個音樂流傳到現在。這是在1933年由先達林海籌的「同聲集」所描述的資料。又提到十三音名稱主要因為十三種樂器編成所命名,在典廟宇祭祀舉行也會用到。


http://www.youmaker.com/
仔細看看上面的琵琶、二胡,您有發現到原來二胡、琵琶的站姿演奏不是近代發明的,是古時候就有了嗎?琵琶還高難度用45度角演奏。

祭孔音樂速度緩慢,給人莊嚴、平和的感覺;雅樂十三音速度就稍快,像一般樂曲的速度,給人舒暢、平穩的感覺。如果以速度來區分,應該很容易辨別。

樂譜

以成書院的總幹事方省策先生提到祭孔音樂有工尺譜,同時記載著詩歌歌詞。老一輩的對於這音樂旋律都是記得牢牢的,而現在較年輕一輩的則是看簡譜學習。而關於雅樂十三音的樂譜,林清財先生在雅樂十三音專輯二裏有下面描述:
「台南孔廟樂局以成書院保存的樂譜及手抄本共有三本。第一本出版於日治昭和八年(1933)…..,『同聲集』均以「工尺譜」記載;其餘第二、三傳本均為「簡譜」式的手抄本。
同聲集這本譜集完全用工尺譜記載,每首樂曲均標有曲牌名。實際上,這本曲集的內容分為三部份:第一部稱『同聲集』共計有一百二十六個曲牌。第二部題為『祀先達詞譜』計有四個曲牌。第三部為『雜譜』共計有八十六個曲牌。」

據了解,雅樂十三音在第三部雜譜中,還有不同的樂種加入,如北管音樂、潮州樂、南管樂、各地民歌等等。可以了解的是雅樂十三音有固定的樂器,但演奏的樂曲則是從清朝時代請樂師指導的樂曲及後來融合了其他樂種的音樂。@*


台南孔廟今年釋奠典禮儀式順序 攝影/廖真珮


此次的考察團主要為日本音樂家及學者,有比嘉悅子、坂田進一、久場まゆみ、川崎達、大畑亮子、台灣李婧慧、筆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彰化的觀光資源是非常豐富且多元化,無論是彰化的幽林山景、綠野的田野風光、海岸線的戲水、人文之旅、古蹟探索等都非常值得您一遊,彰化的觀光與宗教信仰可說是緊密結合在一起,如彰化地標的八卦山大佛、鹿港昔日辜顯榮舊居的民俗文物館、有臺灣紫禁城之稱的龍山寺、湄洲開基媽祖的三級古蹟天后宮、還有一級古蹟的彰化市孔子廟等,除外,當然還有王功漁港、田尾公路花園、鼓山寺、清水岩、虎山岩等著名景點都是不可錯過的景點。
  • (大紀元記者李欣台灣台北綜合報導)全台除了南投埔里孔子廟已於昨天早上舉行孔子誕辰釋奠典禮(祭孔)外,其他13座孔廟都於今天早上5時起陸續舉行祭孔大典,以緬懷孔子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精神,及紀念其對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孔子第79代裔孫孔垂長今天將首度以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身分,參與孔子2559周年誕辰釋奠典禮。

  • 孔子是春秋末期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政治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更是古今中外全世界教師的表率。清聖祖讚美孔子是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曾以「萬世師表」4字題於孔子廟的匾額,後世因此尊稱孔子為萬世師表。
  • (中廣新聞報導)今天是九月二十八日,至聖先師孔子2559年的誕辰紀念日。宜蘭縣政府今天早上在宜蘭市孔子廟依傳統古禮舉行祭孔儀式;10多名擔任唱生的宜蘭市力行國小學童,可能因為穿著唱生專用禮服,衣服的材質不夠透氣,加上天氣悶熱,典禮進行一個多小時後,陸續出現體力不支、身體不適的情形,紛紛蹲下休息。校方立即調派在旁待命的學生遞補上去,並沒有影響到儀式的進行,宜蘭的祭孔典禮順利完成。
  • 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分別是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孔廟樂器原來也是以這為分類,例如:金是鎛鐘、編鐘等。石則有特磐、編磐。絲為琴、瑟、琵琶。竹有笛、簫、管等。匏為笙。土有塤。革有建鼓、鼖鼓等。木為柷、敔等。台南孔廟後來樂器上有所添增,除了祭孔音樂外還有雅樂十三音。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