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和人性如何調和? 

作者:高達宏
與其空言「金錢買不到」的人生大論,不如誠實面對現實,正當努力的積聚 財富以及增添自己愛別人的心性。(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310
【字號】    
   標籤: tags: ,

這是來自荷蘭的一則諺語:

「錢可以買到棟房子,但買不到家庭。

錢可以買到鐘錶,但買不到時間。

錢可以買到床,但買不到睡眠。

錢可以買到書,但買不到知識。

錢可以買到醫療服務,但買不到健康。

錢可以買到地位,但買不到尊重。

錢可以買到血液,但買不到生命。

錢可以買到性,但買不到愛。」

每個人都必須深思的是,如果這些錢可以買到的東西,你都沒有,你怎麼去保有那些錢買不到的東西?

簡單的說,沒有房子也要租房子,要不然夫妻兒女的這個家庭要擺在那裏?

沒有床要睡那裏,地上?

現實是,除非你窮得只剩下錢,不然你不能不在乎錢。

荷蘭的這則諺語是希望人們要重視家庭、時間、睡眠、知識、健康、尊重別人、愛惜生命、愛家人,但是,卻不當的藐視了金錢的重要性。

因為它避開了最重要的人性的本質:愛,愛自己愛別人的愛。

愛讓人保守自己,愛也讓人保守別人,也就是同心同情的相待於人。

愛讓人知道享受人生而又不放縱自己,也就是知所節制。

因此與其空言「金錢買不到」的人生大論,不如誠實面對現實,正當努力的積聚財富以及增添自己愛別人的心性。

也就是正視金錢在生活中和生命中的重要性,努力工作賺取金錢,同時,認真培育自己的心性,讓自己有能力時也願意去善用金錢在自己、家人和困苦的人的身上。

愛自己和愛家人是人的本性,然而,愛別人的心性,不會憑空而生,所以我上教會,哈,去培育愛別人的心性。

實例1:享受而有節制

兒子小學六年級時參加夏令營,我給他超多的零用錢,美金一百元,並告訴他,享受而不浪費,大家一起買披薩,你就出你的份,不需要當老大請大家吃,剩下的錢,回來還我。他回來時還了我,九十二元,總共才花了八元。

實例2:錢「太多」的禍害

這些年一些世界級的鉅富男人,包括看起來忠厚老實的比爾蓋茲在內,紛紛愛上年輕的女人離了婚;台灣某一個政黨前後的二個管理黨產的人,一個八十二歲娶了二 十八歲的女生,一個八十三歲娶了四十七歲的中國女音樂家(新聞報導鬧離婚中)。 這正應驗了「男人錢太多,就不安於室」的俗話。@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職場或學校裡報告提案內容是常見的事情,但是要如何清晰表達、準確傳達提案的訊息的確不容易,因為講者可能沒有說到重點,聽者可能沒聽到要點,這樣就容易模糊主題,或是沒有與眾不同的鑑別度。讓我們來看一下資深電視製作人,也是高階銷售及簡報教練Brant Pinvidic的建議。
  • 作為人類,我們知道人是有意識的,因為我們體驗和感受到了事物。然而,科學家和偉大的思想家們卻無法解釋意識是什麼,他們同樣對意識的來源感到困惑。
  • 在清代康乾盛世之年,江蘇吳縣出了一位「多學能詩」、「工畫蘭,善拳勇」的名醫,他就是薛雪。薛雪,字生白,生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博學多通,為人灑脫、性情豁達,連所居住的山莊也「有花竹林泉之勝」。
  • 人類用笑來表達情感,不僅如此,笑聲還可以透露兩人之間的關係。根據一項研究指出,人們通過別人互動時發出的笑聲,可以判斷出他們是朋友還是陌生人,並且即使笑聲很短,人們也足以做出判斷。
  • 從明成祖到清朝末代皇帝,紫禁城一直是明清皇帝的皇宮,天子奉天承運治理天下的地方。「紫禁城」的命名有什麼依據嗎?為何對應天上的星宇空間呢?
  • 多年來我一直在勸誡我認識的每一個人培養對閲讀的熱愛。我尤其熱衷於鼓勵父母和年輕人這樣做。父母們應該讓他們的孩子進行閱讀:而年輕人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就這樣做,成年後可能會成為一名智者。
  • 虎將如雲的曹魏大營裡,流傳著一首歌謠:「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眾將士交口稱讚的,乃是形貌高大威武、寸步不離主公身邊的近衛首領——典韋。如果說魏武大帝曹操是東漢末年的保護神,那麼這位典君,便是用生命守護曹操的戰神。
  • 忽必烈受命總領漠南漢人軍務後,雖然將藩府建在了金蓮川,但他仍保持著蒙古人入帳居野處、冬夏遷徙的游牧習慣,即通常夏天駐紮在金蓮川,有時駐帳在大盤山,冬天則臨時尋找避寒的地方,或是在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北),或是在離燕京不遠的奉聖州之北,或是在撫州(今河北張北),可以說是居無定所。
  • 養孩子成本北京最高?大陸中等城市,把孩子養到22歲要多少錢?不生孩子犯法,中共原來有參照?
  • 教育家和古典學者伊迪絲·漢密爾頓(1867-1963)曾說:「人們討厭被逼著去思考。」思維的惰性確實很容易找到,今天比她那個時代更是如此。這種思維的惰性出現在乏味的社交媒體帖子、輕率的政治言論、膚淺的媒體報導、下意識但道貌岸然的觀點以及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維技能中,它無處不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