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從香港到英國 科學規劃孩子的教育路

英國的基礎教育,注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挖掘 他身上的閃光點,加以培養。(GettyImages)
人氣: 24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英國大紀元特刊】(文|喬安娜)引言:英國的基礎教育一向受到全球精英家庭的認可,擁有上百年歷史的私立教育為這個國家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優秀的教師,也積累了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和培養學生的模式。

隨著香港新一代移民在英國的安家落戶,子女在英國的教育是移民家庭首先考慮解決的問題之一。那麼英式的基礎教育有哪些特點,從香港學制轉到英國學制如何銜接,我們在做孩子的教育規劃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要點,如何避免踩雷呢?

精英教育的內核——「挖掘優勢、揚長避短」

英國的基礎教育,注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挖掘他身上的閃光點,加以培養。「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這樣的理念可以說是根植到了整個基礎教育的體系當中。比如,英國是第一個在初中就開設選修課的國家,除了必修的五門課外,其餘的三到四門課是學生自選的。升入高中以後,只需要學習自己最擅長的三門課。而大學也只根據這三門課的成績來決定是否招收這個學生。這樣的課程設置,就可以讓每個學生將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最擅長的科目,同時避免被不擅長的科目所拖累。比如,A學生擅長藝術和設計,但理科非常弱,他只需要在高中階段選擇三門藝術科目——美術(Fine Art)、3D設計和攝影,憑藉這三門課的成績申請大學。B同學立志做一名醫生,那麼他需要選擇生物、化學再加另一門擅長的科目,僅憑這三門科目的高中成績就可以申請醫學院。只學自己擅長的,避免自己的弱項,這不僅提升了學習的自信,也節省了不必要的時間成本,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深入探索自己最感興趣的優勢領域,為社會培養了更多專業領域的精英。

養成紳士和淑女的品格

熟悉英國基礎教育的人都知道,學校對學生的儀態和禮儀的規定是近乎嚴苛的。高中以下的年級每天都要穿制服。女生一年四季都要穿及膝短裙,對裙擺的長度也有嚴格的要求,既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無論是對襪子和皮鞋的顏色,男生的襯衫塞進西裝褲的程度、還是領帶紋路的規定,都是為了規範一個學生的儀態,英國教育對「規矩」的重視可見一斑。《唐頓莊園》中柯拉夫人淡定、自律和守禮的形象是英國人骨子裡所追求的「富而有禮」的典範。除此之外,英國社會對音樂和運動方面的興趣愛好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的,對樂器演奏和體育比賽的重視程度絕不亞於文化科目。在這裡家長們關心的不僅僅是成績,還有品格和思維方式的養成。

成功路徑的多樣化

從升學的路徑上來說,和其它國家相對單一的學制不同,在英國,同等級別的課程可以有很多種。例如,擁有高中文憑課程的等級,也就是符合QCF Level 3的課程就有A-level、 BTEC、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高中文憑課程)、UFP(大學預科)等,不同的課程偏重於培養不同的能力,適合不同性格、升學目標,以及職業規劃的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就讀。而大學對於同等級的課程一視同仁,沒有高低之分,只要是優秀的學生,無論是通過哪個課程申請的,都擁有平等的競爭機會,這樣就保證了相對公平的社會競爭機制,讓成功的路徑有了多種多樣的選擇,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 」。

港英學制不同,應如何銜接?

香港的學制,雖保留了港英時代的很多影響,還是和英國現有的教育體制有區別。下圖以學生年齡為尺規,展示了港英學制的不同。一般認為,英國學校對於學生年齡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也就是特定的年齡應該就讀相應的年級,但是每個學校的要求也會有所浮動,對於小一歲或者大一歲的學生會酌情予以錄取。當然,在申請之前還是需要具體詢問報考的學校,以便知道孩子的年齡是否符合該年級的申請要求。

本圖以學生年齡為尺規,展示了港英學制的不同。(大紀元製圖)

從香港到英國,科學規劃——教育的幾個要點

在了解了英國學制的特點以及中英教育存在的區別後,對於從香港轉來英國上學的學生,我分享科學規劃教育的幾點建議:

首先,學生需要科學評估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揚長避短。對於14歲,也就是就讀10年級以上的學生,除了必修課外,只需要選擇自己的優勢科目學習。對於16歲,也就是就讀高中12年級的學生,只要學習三門科目,那麼就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最容易考到高分的三門科目,同時避開自己的弱項。舉個例子,A同學特別擅長理科,不擅長文科,那麼就可以在理科科目數學、高數、物理、化學、生物中來選擇三門學習;B同學特別擅長文科,對理科科目一竅不通,並立志要做一個英文老師,那麼他(她)可以在英語文學、歷史、政治、古文明、戲劇等社科類科目中選擇三門學習。而對於大學,一般的專業對於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科目沒有特別的要求,只對於科目所取得的成績有要求,那麼A和B同學只要學好他們所選之科目,並且達到優異的成績,就有機會去到符合要求的任何一所大學就讀他們所喜愛的專業。

需要揚長避短的不僅是科目,在選擇課程上面也是同樣的道理。既然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既然大學對於課程沒有要求,那麼我們就要好好思考,到底學習什麼課程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對於學術性強、擅長考試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學習A-level課程當然是最好的選擇;對於各科全面發展、性格活潑、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學生,學習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高中文憑課程)自然是更好的選項;對於不擅長考試,但動手能力強、操作性和創造力更強的學生,學習BTEC課程無疑更能凸顯他們的強項,學習起來也能事半功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理性分析自己的強弱項,揚長避短的選擇課程和科目是科學規劃最重要的一步。

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類型也同樣重要。英國的中學可分為三個類型:公立學校、私立寄宿制學校、國際學校。有人說,只要夠經濟條件,選擇私立學校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事實並非如此。

X同學是從母語非英語國家來到英國的留學生,剛開始父母將她送到一所傳統的私立寄宿制學校就讀,然而性格開朗奔放又非常強勢自主的她非常不適應,甚至厭惡嚴格的管理制度。她認為自己的學習時間需要更多的由自己來支配,而不是被別人管理起來。於是在完成初中學業以後,她就毫不猶豫地轉入當地一所優質的公立高中,那裡崇尚自主學習的方式,更大的自由度一下子讓X緊繃的神經放鬆了下來,終於有機會來自己支配課外的時間,她不僅扎扎實實學好了自己所選的A-level的科目,更是利用課餘的時間發展國標舞、唱歌、視訊短片等興趣愛好,有了更多的時間鑽研其它感興趣的領域。她認為在公立高中的這兩年,是她人生最充實的兩年。事實上,選擇這樣一種擇校觀的人很多,很多英國的家庭選擇在初中階段,也就是孩子11歲到16歲的這個階段將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唸書,在那裡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和扎實的學術基礎以後,在高中階段將孩子送到當地的公立學校就讀高中課程,這其中,也反映出了他們對教育規劃的理性邏輯。

當然,成功的教育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和公式,科學的規劃,是不試圖將任何一種所謂成功的模式盲目地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們需要在充分了解了英國教育體制和自己的孩子的基礎上,找到最適合他(她)的模式,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