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公造佛像 佛法或早在東漢前就傳入中土

文/周曉輝
靈山大佛(維基百科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291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傳授的佛法是在其圓寂千年後,於東漢明帝年間才傳入中土的,但根據記錄唐代道宣律師與天人問答內容的《感應錄》看,周朝時期漢地就已有佛法流傳,甚至還有佛塔。

《感應錄》記載了一位叫陸玄暢的人來謁見道宣律師,自我介紹說他是迦葉佛時候的天人,為了度化眾生,使其上通佛道,在周穆王時期曾在人間顯現。他還告訴道宣,唐朝西京(陝西鳳翔城西)的高四台,本來是迦葉佛說法度人的地方,並非是倉頡造字用的台子。迦葉佛(梵文 Kasyap),是過去七佛的第六位,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師。

迦葉佛(梵文 Kasyap),是過去七佛的第六位,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師。圖為緬甸蒲甘阿難陀寺的迦葉佛像(Gerd Eichmann/維基百科提供

《列子》中也說,周穆王時期,從西極之國,有化人來。這位「化人」能千變萬化,可以進入水火、穿越金石,可以改變山川走向和移動城池,可以在虛實間自由行走,還可以變成各種物體和人形。也因此,穆公「敬之若神,事之若君」。

到了秦穆公時,秦人在扶風(即陝西鳳翔)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座石佛,秦穆公不識為何物,就將其棄在馬棚中。石佛上很快沾滿了污穢,這讓上天很不滿,很快秦穆公染上了疾病。在生病期間,穆公夢中魂遊天國,見到了天帝,天帝對其大加責備。

秦穆公不知天帝為何責備自己,醒來後就問侍臣由余。由余答道:「臣聽說周穆王時候,有化人來到此地,自云是『佛』。穆王對其非常相信,就在終南山上造了中天台,高一千多尺,地基尚在。主公今日所患之病,莫非與佛有關?」聽後,秦穆公大駭,對由余道:「我近來得到一個石人,衣冠非今所制,被我棄置在馬棚。」由余就去查看,果然是一尊石佛像。他遂請秦穆公命人將石佛用香湯沐浴後,安放在潔淨的地方。

秦穆公為了贖罪,除了按由余建議的去做外,還宰三牲以祭之,可是祭品卻被佛棄之遠處。穆公又大為驚恐,再次問由余是何緣故。由余告訴他,神佛因為愛護眾生如子,喜歡素潔的東西,不吃酒肉,可改用果餅蔬菜做的食物祭祀。穆公依其言而行。

此後,秦穆公想自己建造一座佛像,但不知哪裡有工匠。由余說:「從前周穆王建造安置佛像的寺廟旁邊,應該有工匠的。」於是穆公就派人到高四台的南村尋找,果然找到了一位180歲的老者,名叫王安。王安說自己已經年老,體力不濟,已經無法勝任,但推薦了其他參與造過佛像的四兄弟,一起造佛像。他們在台上造出重閣,高300尺。時人以兄弟四人合力建造之故,將這個地方稱為「高四台」。

示意圖。圖為北魏時代的撫琴石佛像,出土於山西,藏於巴黎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或者可以說,早在釋迦牟尼的佛法傳入中土前,就有佛以顯神蹟的方式,在中土展示佛法了,這或許是在為後來佛法在中土的傳播和大興做鋪墊。

釋迦牟尼佛最開始是在古印度傳佛法。古印度位於中國的西部和西南部,與古代的西域毗鄰。佛法就是沿著古印度─西域─絲綢之路─中原地區─中國其它地區這一脈絡傳入並弘揚的。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時期,佛法便傳入了當時西域的于闐(今和田)、龜茲(今庫車)等地。今天學術界多依據藏文《于闐教法史》、《大唐西域記》等史籍推論,大約在公元前80年,毗盧遮那阿羅漢在西域建立了第一座佛寺,小乘佛教傳入。印度大乘佛教興起之後,約在公元2~3世紀也傳入了西域各地,出現了大小乘並存的局面,逐步發展形成了以于闐、龜茲、高昌(今吐魯番)以及莎車、疏勒(今喀什)等城為中心的佛教勝地。當地許多少數民族居民,包括上層貴族都開始聆聽佛法,並成為了佛教徒。

漢明帝敕旨興建白馬寺,為中國佛教的第一座寺院。(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東漢明帝時,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便派使者赴古印度(天竺),求取其書及沙門,並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這時,一些天竺僧侶也開始從西域進入中原遊歷傳法、翻譯佛經。

《後漢書‧西域傳》中敘述桓帝奉佛之後的情況時說「百姓稍有奉佛者,後遂轉盛」,說的是當時民間信佛之人由少數而逐漸增多。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西域佛教達到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佛。尤其是諸多皇帝的信佛、修佛,以及大批王公貴族出家事佛,成為了一種時尚,使修行和傳播佛法的僧人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推動了佛法的傳播,擴大了佛法對社會的影響。這種影響也慢慢擴展到了中原和南方地區。

佛法在華夏大地的傳揚,逐漸讓人們認識了什麼是佛、什麼是修煉,也奠定了人們理解佛法的基礎。其與道、儒家學說一起,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

參考資料:

《感應錄》
《列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未解之謎】解決以巴衝突的最和平方案竟然是這樣……失落的神器約櫃被找到了?!徵兆越來越明顯,彌賽亞即將降臨?
  • 你見過以雕紅漆的方式呈現曲水流觴的蘭亭雅集嗎?那是18世紀中期──乾隆時代的一件剔紅漆器,安靜地陳列在亞洲文明博物館中,不知當年是哪位達官貴人的書齋硯屏。
  • 清朝康熙年間,有十位大臣製作了一套銀杯,閒暇時互相邀請聚會飲酒,是康熙一朝的宮臣雅事。這套酒杯是用白銀製成,根據不同的酒量,銀杯容量大小不一。杯身鐫刻「宮僚雅集」四字,並鐫刻烏獸花草等圖案,內壁杯底鐫刻十位大臣的姓氏字號以及籍貫。
  • 在紙張出現之前,書的形式與材質因時因地而異,與其承載的內容共同展現出古文化的獨特魅力。
  • 在人類創造文明的各種器具中,有一件沉默的樂器,奏出人心中無聲的韻律。千代之下,我們還能聽見它的音樂。然而,它卻是小巧,一點兒不起眼的。它就是筆。
  • 從遠古到現在,日出日落,月升月落,給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光明,讓人安居在大地上。甲骨文中的「明」一邊是日,一邊是月,日月是上天賜給人的不滅的兩盞明燈。要說這大地上最早的兩盞燈,無非是日月,這兩盞最浩大的天燈了。
  • 西瓜
    台灣故宮博物院正在展示清代歷史文書珍品,包括皇帝批示過的奏摺,其中就有雍正皇帝對有關台灣進貢西瓜的奏摺所做的批示。這讓人不禁驚歎,日理萬機的雍正皇帝不只管國家大事,連進貢的西瓜也會過問。
  • 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Titanic,或譯泰坦尼克號)是一艘號稱「永不沉沒」的英國郵輪,它在一個世紀前的處女航中因撞上冰山而沉沒,導致大約1,500人喪生。隨著書籍、電影等流行文化的流傳,鐵達尼號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不過,很多人可能沒看過鐵達尼號遇難前後的真實歷史畫面。
  • 孟秋的金門,依然烈日炎炎,這座擁有戰地風光的小島,歷經烽火洗禮,如今處於和平盛世被重新賦予任務,在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之間,傳遞著戰地堅忍不拔的精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