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才學貫天宇 懿範垂萬世(9)

【文史】諸葛亮文治武功 諡封忠武侯 (下)

作者:古春秋
孔明(天外客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0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唐太宗稱讚諸葛亮

唐太宗非常讚賞諸葛亮為相之公平忠義。據《全唐文》卷十《太宗皇帝.諸葛亮高熲為相公直論》記載:「朕比見隋代遺老,咸稱高善為相者。遂觀其本傳,可謂公平正直,尤識治體。⋯⋯又漢魏以來,諸葛亮為丞相,亦甚平直。亮嘗表廢廖立、李嚴於南中。立聞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 』嚴聞亮卒,發病而死。故陳壽稱亮之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卿等豈可不企慕及之!」

唐太宗不僅讚賞諸葛孔明,還效法他的為政。據《貞觀政要》卷八《赦令》記載:貞觀七年,太宗謂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為惡,愚人好犯憲章。凡赦宥之恩,唯及不軌之輩。古語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歲再赦,善人暗啞。』凡『養稂莠者傷禾稼,惠奸宄者賊良人』。昔『文王作罰,刑滋無赦』。又蜀先主嘗謂諸葛亮曰: 『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之間,每見啟告理亂之道備矣,曾不語赦。』故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數赦,卒至傾敗。夫謀小仁者,大仁之賊。故我有天下以來,絕不放赦。」

TangTaizong
唐太宗不僅讚賞諸葛孔明,還效法他的為政。圖為唐太宗畫像。(公有領域)

 

唐太宗認為,治理國家需要大仁大義,這就要先對百姓進行教化,引導他們進退有節,揖讓有禮,這樣,那些作奸犯科的人就沒有作惡的機會了,國家也不需要大赦了。劉備曾向諸葛亮推薦東漢末年陳元方、鄭玄的治國理亂之道,諸葛亮受劉備啟發,做蜀相十四年,沒有進行過大赦,蜀國因此大治,風氣肅然。唐太宗決心學習諸葛亮,不赦免犯罪,而不像梁武帝那樣,一年多次赦免犯罪,最後弄得身死國滅,說明小仁小義恰恰是對大仁大義的敗壞。

澹泊明志 寧靜致遠

諸葛亮隱居隆中,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自期。諸葛亮躬耕隴畝,《出師表》自述心跡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家事顯赫,與襄陽上層社會關係密切,與蔡氏、蒯氏是姻親關係,與劉表是老鄉叔侄關係。但他不受襄陽貴族的接濟,這顯示出諸葛亮修身的境界。

諸葛亮這篇文章文意很深,內涵廣大,此處只需提出「淡泊」略講一下。淡泊是中國古代道德的一個標準。《老子》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中國傳統士大夫也一直將淡泊作為人生的一種境界來追求。例如,唐人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寫道:「身心轉恬泰,煙景彌淡泊」,表達的就是一種心無雜念、安閒適意、不為眼前利益得失而喜而悲的高遠豁達的意境。

諸葛孔明一生確實達到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視富貴如浮雲的境界。諸葛亮做蜀相十四年,不斂財,不謀私利名位,一直以興復漢室為任。

後主即位後,諸葛亮身為丞相,封武鄉侯,領益州牧,集蜀漢大權於一身。諸葛亮並不因位高權重而起二心,受劉備託孤後,忠於主君,對劉禪盡心盡力,做事親力親為,憂公如家,《出師表》顯明心跡,親率大軍北伐,自己最終因食少事煩,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同樣為託孤大臣的李嚴,比較看重名利權位,寫信勸諸葛亮接受九錫。所謂九錫,是由皇帝賜予車馬、衣服、樂則、朱戶、納陛、弓矢、斧鉞、禾巨鬯,是天子給予大臣加官進爵的最高禮遇。

諸葛亮給予拒絕,在寫給李嚴的信中說:「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複相解⋯⋯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今計賊未效,知已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帝還故都,與諸子並升,雖十年命可受。而況九邪?」

諸葛亮認為,他與李嚴共事很久了,互相知根知底,不用多做解釋。他說,自己從一介平民跟隨劉備之後,在蜀地創下帝王基業,位極人臣。現在匡復漢室的大業還沒有成功,對劉備的知遇之恩還沒有報答,就要求君主給予這樣的待遇,是不義之舉。

他在《又與李嚴書》中說:「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無副服,就是沒有多餘替換的衣服。張澍注云:「侯之妾尚無副服,其儉德可師矣。」

諸葛亮臨死前,曾吩咐在漢中定軍山下葬,葬禮從簡,就著山勢起墳,土塚能放下棺木就行,自己只需穿平常的服裝,不需其它陪葬物。

諸葛亮忠義雙全,是中國歷史上公認的最有智慧的人,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對後來無數的仁人志士一直構成一種激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之一。@#

(全文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馬前課》非常簡潔明瞭,只有十四課,每一課預言一個歷史時代,而且每一課都按順序排列。每一個歷史時代過去後,人們回頭一看就會發現諸葛亮的預言準確得驚人,其中,《馬前課》的前十課已經發生。
  • 諸葛亮是琅邪陽都(今天山東沂南縣)人,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是漢末太山(即泰山)郡丞。諸葛亮父親去世較早,諸葛亮跟著叔父諸葛玄在豫章(江西南昌)、荊州(在今湖北省)等地生活,後來在南陽隱居。叔父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以種地為生,安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諸葛亮稱之為「隆中」。諸葛亮喜歡吟誦《梁父吟》,常常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具有濟世之才,被人稱作「臥龍」、「 伏龍」。
  • 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諸葛亮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裡,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誘敵深入博望坡。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後援。諸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得五體投地。
  • 劉備為曹軍敗於長阪,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諸葛亮為聯盟孫權抵抗曹操,隻身隨魯肅過江,遭到東吳一班名士的詰難。諸葛亮神態自若,以超人的膽識與之展開舌戰,辯才滔滔,令東吳一班名士折服,最終說服了孫權,形成孫劉聯盟的局面。
  • 整個三國的歷史演繹了一個「義」字,桃園三結義是英雄結拜之義,一旦結義,自應福禍同當,生死與共;關雲長華容道義釋曹孟德,詮釋了故人之義。三國尤為感人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之間肝膽相照,演繹了一段君臣之義。上引杜甫詠懷古蹟的七言律詩,點出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一體,享受相同的祭祀。
  • 當代文明的理論基礎是科學,技術是對這種科學理論的運用,對科學理論知道的越多,技術的發明也就越多,於是產生了各種各樣可以做不同事情的機器和物質工具,隨著時間的演進,這些機器和工具製造得越來越精細、越來越五花八門。
  • 自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以丞相身份輔佐蜀漢後主劉禪,主管軍國大政。劉禪恪守父親遺言,將蜀漢軍政事務,無論大小都交給丞相諸葛亮裁決。諸葛亮對劉禪,也恪守他對劉備的承諾,確實做到「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因此,蜀國得到大治。
  • 《後出師表》作於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
  •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前後共五次,未取得成功;曹魏也曾發動反擊,也沒成功。最後,蜀漢主帥、丞相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兌現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