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舊金山大紀元父母親節徵文作品 年長組三等獎

母親

作者:清禾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5年05月10日訊】這是一張黑白照片。年輕的母親懷抱著剛滿周歲的嬰兒。這是母親和哥哥。母親二十幾歲,長可及腰的兩條黑辮子,瓜子臉,大眼睛,單眼皮,50年代的對襟衣服,50年代照相館裡的最常見的姿勢。

第二張照片是一張彩照,母親和一個小女孩的合影,母親五十多歲,臉上已經有了皺紋,不過看起來還很年輕;小女孩是哥哥的孩子。這張拍於80年代,是姐姐的傻瓜相機拍的。

第三張照片爸爸媽媽坐在最前排的中間,已經老態龍鍾,後面密密的站了兩排,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女、外孫十幾口人。這張拍於2010年過年。

三張照片跨度六十年,初為人母的母親已經變成了頭髮雪白的祖母,在我離家的這幾年又升級為曾祖母。每天和我電話裡嘮叨最多的就是曾孫的趣語。比如哥哥帶著小東西來看望母親,小東西一進屋,居然和媽媽說,太奶奶,我把你兒子給你送回來了。逗的我在電話這端也大笑。

媽媽說,一家飯店的餃子好吃,都是現包的,餡兒也新鮮。你哥哥說了,讓我想吃的時候就叫外賣,他出錢,我說,這還用得著你的錢。我知道,母親和我絮絮的說這些無非是不想讓我擔心而已。

在國內時逢年過節全家人在一起吃飯,孩子們的吵鬧,廚房裡青菜下鍋的吱啦聲,那些最平常的生活片段就是最幸福的回憶點滴。

責任編輯:任一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原來一向品學皆優的我,從小就是師長心目中的好女孩、好學生。 校長老師常常說我將來是「上北大清華的料」,我也對未來充滿了美麗的憧憬。但「文革」時,我卻因品學皆優,被打成「走資本主義白專道路的接班人」,而飽經殘酷的批判鬥爭,15歲小小年紀的我,被鬥得曾多次想要自殺。幸蒙上蒼恩佑,使我能安然的逃過劫難。
  • 毛鄧不懂「共和國」的哲學內涵。按啟蒙思想理論,在封建農業社會中,只有當弱勢大眾人為的被賦予各種基本人權(包括民選議會對行政部門的強力監控),同時又將原本極為強勢的政府權力(三權不分立、司法不獨立、獨攬軍隊指揮權),予以分割和削減,此即三權分立,即司法獨立、軍隊國家化(而非黨的私有),從而令兩大階級之間的政治權力走向對等。此時的國家,才能稱之為「共和國」,而兩者權力走向對等的過程,就是「走向共和」。
  • 從零四年搬到北卡州,我一直喜愛的一個去處是位於Durham市的杜克花園。不算大的一處園子,四季鮮花不斷,處處可見用心,卻又不失野趣。在園子中心的一個涼亭裡,刻著最早的出資人莎拉•杜克的一段銘文,上面寫著「獻給我的母親,在她的生命裡,融合了土壤的力量和花朵的美麗」。這句話,常讓我聯想起我的母親。
  • 兩個月前,我前往美國學習和生活。母親之前說好的,會來機場送我,但是由於當天北京極惡劣的交通狀況,很遺憾,我並沒有見到她。
  • 记忆里,母亲最闪亮的眼神,是她在讲述少女时被聘为村学先生的往事,所流露出的那种无比的美好和钟情的回望。
  • 歲的我,弟弟不小心把玻璃杯摔破了,媽媽惡狠狠地兇著弟弟,奶奶出來打圓場也被罵回去。家裏氣氛有點殭。六歲的我,晴朗舒適的午後,媽媽已經搬出去了。爸爸帶著哥哥、弟弟和我到媽在外頭租的房門外,我們跪著、哭著求媽媽開門。整整一個下午我媽狠了心沒有開門。
  • 奶與我沒有血緣,卻有著比血還濃的親緣。從出生起直到出國前的23年,我從未與奶奶分開過,而在她去世前的13年卻只能隔海相思無法相見。無法報答的養育之恩,常化為奶奶的音容笑貌浮現在眼前;兒時的那段美好時光,伴隨著我長大的四合院,老槐樹的花香,秋日圍著棗樹打棗的情景,還有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一直縈繞在心頭。。。
  • 一直以為爸媽已經習慣我在國外流浪的日子、出差不完的行程,最後還嫁到了美國。故鄉一直都是最懷念的地方。每每回去一趟,爸媽總是在好幾個禮拜前就問說回家想吃什麼?我索幸把想吃的東西列張清單,讓爸媽歡歡喜喜的去準備。
  • 在我出生時,醫生驚訝地說了一句:「有環!」只見我的左腿內側有一個結扎環的印記,醫生從母親體內取出了這枚環。
  • 「這是什麼啊」,一個嫩聲嫩氣的聲音問。「那是拐杖,你太爺爺用的」。電話裡傳來媽媽和我那個從未見過面的侄孫的對話。什麼時候,爸爸開始用拐杖了呢?我離開家才四年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