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8)

【故國神遊】雁門古塞烽煙淨 楊家忠義滿乾坤

作者:宋紫鳳
font print 人氣: 10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呂中說:燕薊不收則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臥。這句話道出了終始北宋的大患。中原人忘不了,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契丹人的鐵騎曾長驅而入,直搗彼時仍是後晉都城的開封,而他們撤去時,所過之處盡為赤地,劫掠無遺。半個世紀過去後,中原已是大宋天下,但遼人窺覷中原之心卻一刻未忘,此外,大夏國亦雄起西北。然而無論是遼人或是西夏人都沒能再捲土重來,蓋因天祐大宋,遂有楊家將滿門忠烈,世代守衛邊疆,是為中原之藩籬。

太平興國四年(西元979年),宋朝大軍圍太原、破北漢,宋太祖一統中原的遺志終於在太宗朝完成,同時完成的,還有一件對於大宋朝有著深遠意義的大事——楊繼業歸宋。

楊繼業,即是我們所熟知的北宋楊家將第一代楊無敵,又名楊業。北漢國主劉繼元降宋後,北漢大將楊業仍據城苦戰。宋太宗素知楊業驍勇無匹,遂使劉繼元勸楊業歸宋。楊業見國主已降,知北漢氣數已終,向北面拜了又拜,大慟而哭,釋甲來歸。從此楊業率領著楊家將們肩負起抵禦遼夏、保衛大宋的使命,而楊家將的事跡則與北宋共始終。

楊業歸宋,拜代州刺使,在抵禦遼人的戰場上,屢屢建功。特別是太平興國五年(西元980年)的雁門關之役中,楊業率兵數百,大破遼兵十萬,獲鎧甲革馬甚眾,真如天縱神兵。雁門大捷之後,遼人每見楊家旌旗,即相呼引去。然而楊業的英勇善戰卻遭致主將潘美的妒忌。

雍熙三年(西元986年),宋太宗再度舉兵伐遼,史稱雍熙北征。大軍兵分三路,西路軍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在楊業的率領下,西路軍連克雲、應、寰、朔數州,不過這些功勞卻都歸於潘美名下。是年五月,宋軍失利,楊業護送雲、應、寰、朔州的吏民向內地轉移。潘美逼迫楊業冒險迎敵,置之必敗之地。楊業在陳家谷全軍覆沒,身被數十創,仍與敵力戰,最後墮馬被擒,這一場戰爭中,楊業之子楊延玉亦戰死疆場。楊業仰天嘆息道:「皇上待我甚厚,我期望以討伐遼兵捍衛邊疆作為報答,如今卻為奸臣所迫,以致王師敗績,還有何面目求活於世呢」於是一連三日不食,守節而死。

楊業戰沒的噩耗傳入朝中,宋太宗痛惜下詔曰:「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方提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於是追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以旌遺忠。而楊業的威名與忠義亦贏得遼人的崇敬,遼朝在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正如蘇頌所說「威信仇方名不滅」 。

當楊業歿後,在宋遼邊境上,楊家將中最為耀眼的人物楊延昭一夫當關,威振朔方。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史載延昭自幼沉默寡言,兒時常以布置軍陣為戲。楊業常對人說「此兒類我」,於是每次出征,都會帶上楊延昭隨行。從耳熏目濡,到沙場歷練,楊延昭青年之時即與其父具有威名。遼人有占星者,見南斗六星之將星明耀朗澈,認為必是楊延昭命應將星,遂呼之為六朗。消息不徑而走,人口相傳,時日既久,「六朗」遂成「六郎」。 楊延昭不僅智勇善戰,號令嚴明,每迎敵必身先士卒,立功必讓功於下,朝庭奉賜皆以犒賞軍士,與士卒同甘共苦,人人皆願為之效死。他率領的楊家將成為遼人無法逾越的天設之險。

真宗咸平二年(西元999年),遼主趁宋帝初立,大舉二十萬遼兵捲土重來。九月遼兵圍遂城,楊延昭奉命前去救援。彼時城中守軍不滿三千,面對如黑雲壓城的遼兵,宋軍岌岌可危。楊延昭發動城中軍民,披甲執械,輪流守城。任遼兵矢如雨集,石砲連發,小小遂城固若金湯。想來,六郎忠勇上感昊天,彼時正值十月,天氣尚不大寒,卻一夕間氣溫驟降,人幾墮指。楊延昭下令城中軍民汲水澆城,遂城一夜之間成了冰城,堅滑不可上,遼兵只得放棄攻城,改道而行。楊延昭趁遼兵士氣大沮退轉之際,開城出戰。遼兵陣腳大亂,大敗而逃。

遂城敗績,遼人並不甘心。西元1001年的冬天,契丹人再次南侵,楊延昭於羊山之西預設伏兵,自己則率兵自北掩擊遼軍,且戰且退。一直退到羊山之西,伏兵大出,殺將覆軍,是役大捷。不過,與楊業一樣,延昭的忠勇卻也不免招嫉於宵小。宋真宗就曾對宰相說:「楊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嫉之者甚眾,朕力為保護,直至今日。」

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遼人第九次大舉南下,這一次,不僅遼國蕭太后親來督戰,宋真宗亦御駕親臨。兩國在澶州城擺下決戰陣勢,彼時朝中大臣多有俱遼者,楊延昭卻力排眾議,堅決主戰。他上書真宗,指出「契丹屯兵澶淵,去國千里,人馬俱乏,雖然人數眾多,卻是易敗之師」。又表示「願帶兵迎擊契丹,斷其要路,不但敵眾可殲,連幽、易諸州,亦可襲而取之」。然而,楊延昭的奏書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延昭不想貽誤戰機,自行帶兵追擊,抵遼境,破古城,斬獲甚眾。雖然宋真宗最後還是決定與遼人議和,雖然楊延昭收復燕雲的遠志未能實現,然而,楊家將的堅不可摧亦使遼國蕭太后清醒地意識到,遼人入主中原只是一個迷夢罷了,與其與宋為敵,不如定盟議和。是年冬天,宋遼定下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楊家將為大宋朝開闢了一段承平歲月。

 

遼人退去,楊六郎身披戰甲登戍樓而北望,威然如南鬥將星閃耀在深遂的高穹之上。而他的身後,則是大宋的江山,萬姓的子民,承平的歲月,還有那一段令後世稱羨的富庶而文明的時代。#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元前300年的一天,被秦人稱為「智囊」的秦相樗裡子在臥榻之上將不久於人世。彌留之際他說出了一生中最後一個預言——「百年以後,將有天子的宮殿夾立我的墓旁」。樗裡子去世了,被葬於渭水南岸的章台之東,秦人以為大概後世的某位秦王將在此地大興宮室吧,誰又能想到,一百多年後,秦時的明月之下,迷離著夢色的已是漢家的宮闕。樗裡子的墓右,是大漢天子的長樂宮,墓左是大漢天子的未央宮,而樗裡子墓的位置正應對著夾於兩宮間的武庫。
  • 人的命天注定。信也不信,由你,是也不是,交由歷史評說。
  • 是一個動盪的年代,雖說大漢一統,中原初定,而大漢王庭卻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經歷了劉邦對異姓王的誅殺、呂雉對劉姓王的清除,直至西元前180年秋八月,呂氏滅門,一場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動盪嘎然而止。而此時遠在代地的皇子劉恆已經平平靜靜地做了十七年的代王,這在命運中沉浮的諸皇子中,實為異數。
  • 西元907年,唐哀帝禪位,中原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國的亂局。短短五十年間,中原朝廷已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迭矣。此外,周邊又有大小藩鎮擁兵自重,是為十國。而契丹趁亂,取燕雲十六州,建大遼,自此北方藩籬盡撤,遼朝始為中原之大患。
  • 元960年,三佛齊國使臣來朝,及至東京汴梁,才知道今日中原已是大宋天下,駕坐紫宸殿中的新帝王乃是受禪登基的大宋皇帝趙匡胤。使臣將貢物進上,其中最為貴重的是一隻通天犀,犀中有紋,形如龍擎一蓋。宋太祖托犀在手,審視著犀中的紋路,卻發現這龍紋的形跡象極了一個篆體的宋字,心甚訝之,於是用這只犀角飾於革帶之上。
  • 行山下,北伐的大軍拔營回師。數日前,他們剛剛收復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準備舉兵東向進取幽州之際,周世宗卻一夜病倒,不省人事,於是進取計劃只得放棄,北伐之師功敗垂成。此刻,士兵們士氣低落,軍將們憂心忡忡,這其中也包括了水陸都部署趙匡胤。他不時駐馬回望,一顧再顧。在他的身後,是太行山的北麓,向著東北方向蜿蜒而去。以這條山麓為界,其西北至東南分布著燕雲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則是契丹鐵騎無法越過半步的長城。自然這些都在趙匡胤的視野之外,而他此刻極儘目力所望見的,是如兵氣結成的陣雲,瀰漫在太行山上,終年不散。
  • 新邦初造,宋太祖刻碑立誓: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誓碑蔽以黃幔,藏於太廟,立為家法。宋太宗登基,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將修文德以致治作為新政之重,上承太祖未竟之志,下開有宋太平氣象。而普天下的讀書人,更是生逢其時,得遇了一個屬於士大夫的時代。
  • 扶搖子站在太華山雲台峰頂,俯仰大千。其下,正值五代亂世,天下板蕩;其上則是景雲含彩,明星璀璨;其內,盡是五行布陣,太極演像;其外,更有汗漫之宇,希夷之境。所謂希夷者,聽之不聞是為希,視之不見是為夷,不過扶搖子卻於那希夷之境中,恍惚時見雲光鶴影,依稀可辨廣樂天音,而這些卻不是凡夫所能知曉的了。
  • 《逍遙游》寫大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又將「揹負青天」「而後乃今將圖南」。想來扶搖子以摶為名,圖南為字,亦懷大鵬之志,將做逍遙之遊。譬如此刻,扶搖子下山而去,如白雲之出太華,倏忽之間竟至潞州。
  • 西元988年,這一年是大宋太宗朝端拱元年。所以改年號為「端拱」,自然是為了追跡上古先王無為而天下治的聖功。新元新氣象,朝廷也剛剛任命了兩位新宰相,一位是開國元勳趙普,一位是後進新人呂蒙正。
評論